目标管理理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理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目标管理理论这个问题,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标设定的理论有哪些目标设置理论最早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教授洛克(1968)提出来的,是一种在组织管理心理学中发展起来的目标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行为和绩效。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它受有意识的目标的引导。个体的工作表现之所以会不同,就是因为他们为自己设置了不同的绩效目标。影响目标设置的因素主要:

1.个人因素(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3)目标的价值。(4)归因方式。(5)心境。2.社会环境因素(1)群体因素。(2)榜样的作用。(3)权威人物。(4)奖励。另外,由于与非竞争性的或中性的环境相比,竞争情境更强调社会比较,个体在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会提高对任务目标的效价。因此,竞争性的奖励结构可能促使个体选择较高的个人目标。不过,它对目标承诺的作用并不明显。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孙达俊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教师的管理。所谓对教师的管理,就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组织目标。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充分研究教师的心理。有关人的积极性的心理学问题,就是需要动机和目标问题。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预期结果和最终的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合于自己或组织需要的“诱因”,也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1967年首次提出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设置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应用目标设置理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

一、设置管理目标,要追求一定的高度。

学校管理目标的设置,应该是全校师生心目中的一幅蓝图和希望,是一所学校在这段时间内校园文化的主体标志之一。所以,设置学校管理目标需慎重考虑。首先,要有较高的境界。目前,就是要立足于素质教育,面向教育现代化来思考学校目标,同时要注意目标本身的教育价值。个别学校把本科升学率作为学校主要目标提出,这一方面反映学校领导缺乏长远教育目光,另一方面说明管理者混淆了学校目标与其子目标的区别,这是管理思维混乱的表现。其次,要有较高的分辨度。即目标要具体,能让大家看了明白,现实成份与理想成份要有恰当的比例,能体现师生心中的希冀,以保持动机有较高的清晰度。第三,要有较高的难度,没有难度等于没有激励,难度太大等于没有目标。只有针对学校目标情况,分析“最近发展区”,设置那种“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对教师方有真正诱惑力和激励作用。

二、设置管理目标要追求高效价。

1、设置管理目标要注意民主性。实现管理目标不仅是领导者的事,更重要的是全体师生的事。所以,制定管理目标必须要有广大教师的参与,使教师在参与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受到激励,使管理目标受到教师高度重视,以提高目标的效价。为了提高管理目标的效价,在制定管理目标时,可采取如下办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方向;讨论学校的工作计划、规划,体现灵活性、创造性;酝酿管理措施,体现可行性、个体性。最后决策层策划商定,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形成学校管理目标。总之,管理目标要体现方向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先进性和可行性的结合,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

2、设置管理目标有具有科学性。具体地说,目标要有优先次序,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目标要有时间次序,要设置近、中、远三期目标,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目标要有结构次序,即目标的系列性,要在学校总目标下,各处室、部门要根据总目标设置自己的目标,明确各部门的目标责任,以建立学校目标与子目标之间的联系,这是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一个关键。此外,衡量目标的标准要明确、确当、有意义。

3、设置管理目标要具有个体性。现代管理学强调,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组织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都朝向集体目标,在达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能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那么人们就会一心扑在工作上,并在成员之间产生互相关心、相互支持、同心协力、当家作主的心理力量。所以,学校目标要与每一个教师有关,对每一个教师都有吸引力,使学校目标为每个教师认可,从而使教师产生整体感,不可分离感。只有学校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相联系、相吻合,对教师来说,才有效价,才有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把学校目标具体化为个体目标和可测目标,使学校目标有个体意义。

三、设置管理目标要追求高期望值。

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期望值,就是教师对实现管理目标可能性的认可程度。只有设置的管理目标能规范要求和唤醒教师并被教师认可从而形成工作上的个体目标时,教师才会为实现目标作出积极地努力。现实中,教师对学校目标的全部认可和坚信,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方面受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能力等主观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教师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工作难度的影响,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

1、要统一认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目标,分析目标,解释目标,要让每一位师生清楚目标,接受目标,趋同目标。

2、要有配套措施出台。领导不仅要会出题目,而且要出点子、出措施。不仅要让教师看到希望,而且要看到脚下有路。我校在提出近、中、远三期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工作思路的“三、三”点,即以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以调动三个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为立足点,以三个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师资建设、学风建设)为关键点。思路和措施的出台,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提高了教师实现目标的信心。

3、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和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势,对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4、要正确对待教师个体的心理挫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教师因工作失误造成的心理挫折,如处理不当,就会降低其期望值,导致放弃努力。因此,当发现教师心理受挫后,领导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清是非,采取心理疏导、换位思考等方法来消除教师消极心理,从而达到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激励教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目标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管理学》指出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包括五大功能,而目标管理包含于控制功能。强调“自我控制”。任何员工都喜欢被看作被“领导”而不是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经理权力下放。经理不是一位体育教练,而是一位实干家。经理权力下放,有利于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舞台,而不是家长式的管理的氛围。现代文明时代任何人都主张推崇民主而拒绝独裁。

目标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了解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工作,而更应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重于个人奖励制度,并正面引导员工,通过竞赛去达到目标,争取集体荣誉。

4、管理人员应充分信任下属员工,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实行“参与管理”,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参加工作目标和实现方法的研究和讲座以提高他们对总目标的知情度,加强责任感,以便实行“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

什么是目标管理是由谁提出的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扩展资料:

目标管理的激励功能

亲自参加目标制定的激励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先提出。期望理论,主要研究需要与目标之同的规律。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此目标又对激发人的动机有影响。

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期望理论揭示了这一规律:个人对目标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可以说个人的这种理解和重视程度要比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重要得多。

因为目标是靠每个成员去达到的,从目标管理的特点来看,由于目标是个人自己亲自制定的,对其有充分的理解,个人主观上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同时足够重视,这样个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很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自我控制”的激励功能

目标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于其管理过程实现自我控制。目标体系组织实施过程中,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成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和工作的具体任务,可以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目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以便做迸一步改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

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上级主管压制性的管理,能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工作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正如德鲁克所说,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够运用自我控制式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

责任感意识的激励功能

目标管理之所以能发挥作用,还在于它大大增强了下属的责任感,而责任感又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关于这一点,目前许多教科书都没有提到,许多管理者也未认识到。下属许多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被强烈的责任感所驱使。

要充分发挥下属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其责任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人是有责任感的,只要环境适当,人不仅会承担责任而且还会追求责任。增强下属责任感的手段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最有效的手段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实行。

实行“自我控制”式管理有利于下属责任感增强,进而促使下属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增强责任感是自我控制的一种延伸结果。

现实管理实践中的目标管理,由于它并未采用自我控制”式的管理。因此,它不具有责任感的激励作用,只能依赖强制性管理手段来实现目标,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仍处于压抑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标管理

关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