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小学音乐教材不再使用数字简谱而改用五线谱是否真的合理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先上结论:   小学音乐教材取消简谱使用五线谱,这个决定合理!太合理了!简直不要太合理!   要说唯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简谱这东西,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存在在我们的音乐启蒙教材里。   顺便再强调一下:   我的观点是:音乐启蒙不要用简谱,学会五线谱后学不学简谱随意。   之所以有这个感受的原因是:我亲身经历过,简谱入门后,艰难转向五线谱识谱的痛苦过程。   我不希望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另外:简谱只是看起来简单,在相当多的场景中,五线谱都要比简谱容易理解。   五线谱和简谱的区别根本就不是复杂还是简单,更精确的比喻是,五线谱是普通话,简谱是方言。教孩子学说话,用普通话合适呢,还是用方言合适呢?   另外,那些说什么简谱能更好的普及音乐的朋友。   咱讲道理,音乐普及跟用简谱和五线谱有半毛钱关系吗?   全世界好像就咱们在用简谱普及音乐,你觉得咱们的音乐普及做的好吗?   说的极端一点,简谱根本不是音乐!   比起五线谱,简谱确实看起来简单。   但简单并不代表适合拿来入门。   如果你已经熟练掌握了五线谱,需要一种简便的记谱方法,那么学学简谱倒也无妨。   可是拿简谱入门音乐,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简谱跟五线谱的关系,就像是五子棋和围棋。   你当然可以用十五路棋盘替代十九路来入门围棋,但那规则要是围棋的啊!   换用五子棋,虽然比围棋简单的多,但这个能叫入门围棋吗?   换用音乐的语言,你可以用简单的五线谱作为音乐的入门。   但是用简谱,还是算了。   那不是入门音乐,而是带你进门后向前走几步,然后就将你未来学音乐的路彻底堵死。   除非你确定自己入门后就准备在门口几米的地方遛遛弯儿,业余唱唱歌,或是自娱自乐演奏一下流行歌曲,彻底不想再学习五线谱。   否则,在任何情况下:   不要拿简谱作为音乐的启蒙!   不要拿简谱作为音乐的启蒙!   不要拿简谱作为音乐的启蒙!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已经学习了简谱,那么,听我的:   马上停下!   马上停下!   马上停下!   对简谱越熟悉,越有可能学不会五线谱。   停下的越早,受到它的影响也就越小。   再强调一次,只有在你已经熟练掌握五线谱的情况下,才适合再学习简谱作为补充。   这个规律倒过来绝对不成立!   如果一定要给简谱定义一个适用的场景,那么,它唯一适用的场景,是教成年且从未接触过音乐的人唱歌,或是学习简单的定调乐器。(说实话连这个场景,我都觉得牵强)   下面,我用我自己学习音乐经历过的,从简谱过渡到五线谱所经历的无比痛苦的过程,再结合简谱这种记谱法的起源和历史,来讲讲为什么我会是这种看法。   如果学龄前没有机会学习乐器,那么小学音乐课上,大概率是孩子接触音乐的第一站。   我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不是艺术特色学校或是贵族学校那种威力加强版的音乐课,那么音乐课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孩子唱歌。   当然,乐器也有,我那个时候学校统一教的是竖笛,据说也有教口琴的。   在这些场景中,简谱确实非常实用,能快随让孩子体验到“掌握音乐”的乐趣。   对我来说,更是如此。   我唱歌唱的不咋地,但竖笛吹的好。   我从小学竹笛,父亲手把手教的,属于祖传艺能,学会吹竹笛的时候连简谱都不会,就靠朴素的身体记忆。   所以那个时候学习音乐格外有效能感,简谱也看得贼溜。   如果我学习音乐的历程停留在那个时候,唱歌和吹竖笛,那我绝对不会对学习简谱这个问题有什么质疑,反而会觉得简谱绝对是学习音乐的有力武器。   可当我高中开始学习长笛,需要用到五线谱的时候,麻烦来了。   我发现,简谱和五线谱的转化方法,我倒是学的很快。   可我就是没办法顺畅视奏五线谱。   这个问题严重到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以至于那个时候完全放弃了继续学习音乐。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直到后来我一次又一次捡起长笛,重新回顾了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才发现这个问题的关键竟然是,我太熟悉简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内省了自己的视奏五线谱的过程,发现自己看到每一个音符时,总是不由自主的将其先与数字关联一下,才能将其翻译成相应的唱名。   换用心理学语言讲,就是自己的Inner speech说的一直是简谱。   再打个直观点儿的比方,学音乐就像学语言,你学会的第一套记谱系统好比你的母语。   有了母语体系后,再学习其它语言,习惯上,都是要翻译成母语后,才能理解意思。   直接转化为外语思维,不是不行,而是非常非常困难。   有了这个多余的步骤,视奏的速度自然会比直接学习视奏五线谱要慢。   使用简谱还有个不易察觉但是更加要命的问题——加强简谱的认知要比五线谱实在容易太多。   数字不光可以用在记谱上,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π你都可以念成 mi 附点 do fa do sol。   可是五线谱呢?它只属于音乐,除非你主动安排,否则你很难在生活中见到。   这就导致了在认知系统中,简谱体系要远远远远强于五线谱,这也是简谱之所以被认为“简”的原因之一吧。   可我们也都知道,改掉一种习惯,要比建立一种习惯难太多。   放到学乐器这个过程,还有个triple kill。如果只是学习唱歌,直接唱出谱子,问题还不大。   可是学乐器的过程,本质就是建立身体记忆与谱子之间的条件反射。   当这个最初的关联已经被简谱占据时,想要不借助简谱中介直接换回五线谱体系。   这个过程有多痛苦,谁经历谁知道。   偏偏这个问题只有天长日久受到其影响后才能刻骨铭心的体会,你刚学习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的。   反倒是在初学乐器的过程中,从简谱切入真的会快很多。   还是举我熟悉的例子,学习竹笛和竖笛这类定调乐器时,每个调性就是一支笛子,虽然有办法吹出半音,但基本很少用到,吹奏的作品也主要是歌曲,用简谱确实非常方便。   可离开歌曲这个场景,你会发现简谱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哪怕我开始学长笛的时候,老师也并没有太关注我无法视奏五线谱这个问题,只是让我在五线谱上标记上简谱,能顺利演奏就行。   更何况,还有首调唱名法这种“邪术”。   拿到五线谱,第一件事 ,看看调号选好首音,大调组个全全半全全全半,小调组个全半全全半全全,尽可能少按半音,吹一首曲子难度骤然降低,学管乐的应该都知道这样多么有成就感。   也有有人会说,既然简谱和五线谱本身就能等价,那还矫情啥,直接把所有曲子都用简谱记不就行了?   问题是,音乐不是只有歌曲这一种形式。   流行歌曲用简谱记谱基本畅通无阻,确实非常简。   可是演奏经典音乐时,你会发现简谱根本简不到哪儿去。   随便举个例子,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中的“晨景”。   光看形式,你觉得这个简谱比五线谱简单么?   再往前找,到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你会发现用简谱来记录,其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五线谱。至于无调性、十二音等这些现代音乐,用简谱,那已经不仅仅是麻烦,而是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根本没有实践应用的价值。   音乐最基本的三要素,节奏、旋律和和声,除了节奏简谱勉强能算及格。   旋律?你指望能从一堆平齐的数字里看出音高音程?   和声?怎么和?数字叠罗汉吗?   更遑论还有变奏、织体等等这些更复杂的概念,   用简谱,你就直接放弃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吧,反正“吹歌”基本上也不太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我的观点是,任何音乐和乐器的学习,都不应该因为简谱看上去简单,就将其作为第一套识谱系统,更不用说将其当成音乐的启蒙。   好了,讲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简谱有如此诸多的问题和毛病,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一套记谱体系呢?   我们直接用维基中的词条做解释。   你会发现,这套我们拿来启蒙且习以为常的记谱体系,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基本只有在我国以及少数几个亚洲国家被广泛使用。   你甚至可以直接用“简谱”的拼音“Jianpu”搜索到这个词条。   在一定程度上,它符合我们民族的音乐传统,可以看做是我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的自然延伸。   简谱体系的发明者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也有一说是法国音乐教师皮埃尔·加林,因此简谱在西方也被称为 “Galin-Paris-Chevé system”。   哪怕是加林本人,也从未建议直接用简谱作为音乐的启蒙,他只是认为简谱可以作为初学者理解音高和节奏的工具,,好好学习五线谱才是正道。   而且,加林之所以能发明完善简谱体系,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理由:他的本职工作,是波尔多一所语言及听力障碍学校的数学教师,教授音乐只是他的副业,用简谱体系,自然非常方便他开展工作。   我们常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可是很明显,简谱不是,简谱只能算是“一种音乐的方言”。   在我们的音乐启蒙教材中取消方言,换用普通话教学,你说这个决定合理不合理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