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代PC,张一鸣、雷军和王兴的苹果梦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放弃我是你的错原唱歌曲视频本篇文章,作者为大家揭示出一个真正的蓝海,“第四代PC”。而“第四代PC”是什么,谁能做出下一代苹果,谁才能摘取下一代信息革命的王冠。罗永浩?王兴?张一鸣?扎克伯格?还是其他?未来15年,中国科技新贵们是否又机会引领人类科技走向新的100年。欢迎阅读本篇文章。   2022年是手机行业的寒冬,出货量断崖式下跌。厂商们都在各自努力寻找出路,有的跑去造车,有的重金砸VR,有的积极在AR领域布局。   但都不顺利。   苹果一会儿传出要造汽车,一会儿又放出风声要做VR;Meta本是社交王者,自从收购了Oculus,折腾了八年不温不火后,今年直接跑元宇宙里,自我陶醉地走火入魔去了;抖音投资的Pico4,虽然雄心勃勃,但发布会全程你都感受不到要颠覆智能手机的野望,似乎他们自己都不认为自己能超越智能手机,而只是想在VR细分领域切一块蛋糕。小米最近推出了Mijia眼镜相机,但在小米商城分类里却找不到这款产品,只能通过搜索才能看到。而且看得出,它的定位就是一台相机,既不够AR,也不是手机的继任者。连创立过锤子手机的罗永浩也按耐不住了,最近因为其下的AR创业公司“Thin Red Line”,近期拿到了美团领投的近4亿元天使轮融资再次登上热搜。   小米最近推出的Mijia眼镜相机,属于AR   目前大家就走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后有销量暴跌的追兵,前有各种VR或AR始终打不开局面的堵截。整个市场仿佛失去了方向,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答案。   今天,我们将分析和推导出一个与主流大众甚至包括业内巨头,都截然不同的观点,并明确预测:   支持VR路线的抖音和Meta,错了;   支持AR路线的苹果、小米和谷歌,也错了。   而且,这场第四代PC之战,将是中美科技巅峰对决的真正拐点。   其实,与大众的解读不同,手机产业的销量暴跌,并不完全是经济下滑的原因。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计算机的前世今生:   1946年,人类首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1962年,IBM开发了“晶体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1976年,两位史蒂夫联手创造了人类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1991年,真正的消费级笔记本电脑之父,Macintosh PowerBook 100诞生,又是苹果;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智能手机也是第三代个人电脑:iPhone,还是苹果。你会惊讶地发现,似乎有一个如此简单明确的15年定律存在,而今年是2022年,正好是下一个关键时间节点,而智能手机就“恰好”在这个时间点,非常配合地衰退了。   有了上述的认知,你就知道,这并不是产业至暗之时,正好相反,这是下一代PC产业诞生之际。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Meta、小米、抖音的Pico、苹果、google们的“下一代PC的尝试”都如此不尽如人意呢?   因为,电脑产业里,存在两条截然相反的产品思路:   加法思路:功能手机升级成智能手机,所以成功了;减法思路:笔记本电脑降级到智能手机,所以成功了。究竟哪一个思路对呢?   2007年,乔布斯的几代iPhone持续吊打了黑莓和Nokia两位绝代双骄,从此,升级强化做加法,从此成了业界共识,成了不容质疑的天条。   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会是一家和手机毫无关系的公司率先造出了智能手机并大获成功,而传统手机厂商却纷纷折戟,而且特别巧合的是,这家公司还曾经分别创造了人类第一代PC和第二代PC。   如果你敢于用减法思维,就能立刻明白:   原来苹果发明的不是新手机,而是第三代电脑啊,大家都以为是“苹果进入了新领域,手机厂商没守住自己老地盘”,但实际上是“苹果在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里搞创新,手机厂商始终进入不了PC新市场”。   PC公司造PC这叫天经地义,而手机公司造不了PC可不就是理所当然么。   是不是瞬间通透了。   但非常可惜,IT产业界似乎这十五年来,一直都沉迷于当年让苹果大获成功的加法思维,于是诞生了大量不伦不类、不上不下、看似先进但消费者却始终不愿买单的VR和AR们。   也就是说,走到现在的局面,是因为所有的产业巨头们,一不小心集体违背了PC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代PC“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并思考一个问题: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进化?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人获取信息的途径,83%是通过视觉。所以,作为信息终端的电脑就一定会向眼部进化,遵循“离眼睛越来越近”的大原则。   台式机放在桌上,笔记本放在腿上,手机拿在手上,所以下一代PC必然是放在脸上……等等,那你这不就是VR和AR嘛,绕这么大圈子,怎么反而论证了下一代电脑就是它们呀。   其实答案不是VR和AR。   从上面三代PC的发展趋势看,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下面4个规律:   上面已经论述过了。   这个似乎一目了然,无需多言。但我们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愿意放弃它的性能,而选择体积重量越来越小?   很多人认为,是为了便携移动,但我认为,这种理解不究竟。便携移动只是手段,真正目的应该是:能更长时间的使用它。   相对于大型机,台式机能从大型机公司,带到自己的公司继续使用;相对于台式机,笔记本能带到家里,继续996熬夜爆肝以便猝死;相对于笔记本,智能手机能带在路上,一手早餐还能另一手搓屏,你见过有人端着笔记本在路上撞电线杆吗,没有吧,唯我大智能手机有此独门绝技。能更长时间的使用,才是本质。所以第二点应该是“便携=更多的使用时长”,   “啊,这个我熟,摩尔定律嘛,性能当然是越来越强。”   错!再一次与大众的认知相反,我们认为电脑的性能,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弱。   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下“代”和“级”这两个概念。   代: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这叫代;级:286、386、486、奔腾,这叫级。同理,iPhone6,iPhone8,iPhone14,也是级。电脑性能的正确规律应该是“代降级升”。   1)PC不如大型机   当年的Apple II不如当年的IBM大型机,现在最厉害的台式机也依然不如现在最牛的大型机,而且不出意外,永远也不如。   2)笔记本不如台式机   同理,无论当年还是现在,顶尖的笔记本始终不如同时代顶尖的台式机,而且不出意外,永远也不如。   3)智能手机不如笔记本   同理……嗯,对,你抢答得很对。   大家明白了吗,代与代之间,性能居然是下降的;只有代之内,级与级之间,性能才是上升的。所以,要先勇于“代降”,然后才有“级升”。   分析方法也和“性能”一样,应该看同时代和同档次的来比较。   总的来说,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下,它符合价格依次下降的规律,为什么,因为PC的发展趋势,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只有价格下降,覆盖的用户群体才会越多。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如果第四代PC是VR或AR的话,它们明显违背了其中几条规律。   先说VR:   1)性能   VR首先是双屏显示,这就导致同等画面下,VR的计算能力需要是手机的整整2倍,这对cpu和gpu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违背“性能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规律。   2)便携/时长   VR本质等于“手机+透镜组+外壳”,所以基本都比手机重得多。   对比一下iPhone 14 Pro Max的240克,Pico4增加到了295克,而最新发布的Meta Quest Pro居然重量高达720克,简直倒反天罡。   你愿意它扣在你脸上的时间超过手机放在你口袋里的时间么?所以,违背了“更便携”。   再有,VR玩1-2个小时,有人就头晕恶心,还违背了“更长使用时间”。   3)价格   VR上来就奔着3D游戏和3D电影而去的,所以它的配置比普通手机要高,价格自然也比同等分辨率和游戏性能的手机要高。   PICO4强一些,8G+128G,2499元,只能说和主流手机差不多,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张一鸣的苹果梦:pico4   而Meta Quest Pro居然售价高达1499美元,约10710元人民币,我都懒得说它了。   依然不符合“价格更低”的规律。   小扎的Meta Quest Pro   另外,从重量和价格这两点看,张一鸣的抖音很明显比小扎的Meta要更高明清醒。   再说AR:   1)性能   性能上依然有要求,基本和手机持平,想要识别环境,还妄图增强环境,自己给自己额外强行找个事做,违背“性能代降”的规律。   2)便携   AR的便携并没有问题,但是它的设计目的是辅助显示,它的实现技术是投影,所以,使用起来很别扭,使用者自己都不喜欢佩戴。所以,违背“使用时长”。   3)价格   因为要做到识别现实和增强现实,性能不能太差,所以价格也降不下来,依然违背价格趋势。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AR比VR违背的规律少一些,程度也轻一些,所以,AR确实比VR更正确。那最正确的产品,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PC的发展规律,我们排除了VR和AR,但是按这组规律,我们又发现它确实怎么看都像这类设备,好生奇怪。   其实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深刻思考VR和AR设备的本质,尤其是最核心的第一条规律:离眼睛越来越近。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以为,VR的屏幕极为贴近眼睛,我们有两只眼睛,一只前面放一个屏幕……等等,这不就刚好可以实现立体视觉了么!   程序员,往往也是游戏爱好者,于是大喜过望,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认为3D电影和3D游戏革命近在眼前,然后,整个世界就这样被带歪了,然后,这些公司和程序员就成了一轮轮VR创业浪潮的先烈。   其实,屏幕极为贴近眼睛,实际带来了2个特点:   前者极为性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后者朴实无华,被人忽视。可惜,真正的重点偏偏就是后者,“2D大屏显示”才是王道。   这就是头戴显示器,简称“头显”。它与VR和AR看着极为相似,但是却是质的不同。   我理想中的头显是这样的:   “外观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墨镜(后期可能进化到更漂亮的浅色或者透明),内部包含2块1080p或者4k分辨率的屏幕,烂到渣的“CPU+GPU+内存”(最好根本没有),可以实时传输画面的超强wifi芯片,4-8小时的续航(最好无线充电)。”   三者外观上就有明显区别   对照上图,我们总结一下三者的主要区别(当然,实际产品并不是这么泾渭分明,甚至还有明明是头显但称呼自己是AR的情况):   VR:外观像半个头盔,正面看不到镜片,靠普通手机大小的显示屏显示,主打立体3D视觉;AR:外观像轻巧的眼镜,正面能看到镜片,靠投影显示,主打辅助显示,增强现实,实用性较差,使用难受;头显:外观像普通墨镜或者眼镜,正面能看到镜片,靠微型精细显示屏显示,主打“2D大屏显示”。本质上,头显仅仅是一款平凡甚至平庸的无线显示器而已,再无它用。什么3D、元宇宙、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等一切虚头巴脑的高大上科技,都与它无关,它就是一台眼镜式显示器而已。   其实,市场上已经开始陆续有这样的产品了,而且,巧得很,扎堆在今年2022年开始涌现,还记得那个15年规律么。   可是,但可是,前几天Meta发布的Quest Pro,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技术,比如:   全新的pancake透镜,大幅缩小了体积;混合现实;基于表情捕捉和动作捕捉而产生的极为逼真的数字人;脑机接口的手环输入设备,非常惊艳的效果。这些五彩斑斓的黑科技,难道都是错的吗?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底层哲学了,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方法论:你是相信长远的PC规律,还是相信眼前眼花缭乱的强大。你是想继续随大流做加法,还是勇于与众不同做减法?   还记得2007年乔布斯怎么选择的吗?应该做减法,头显才是一款真心实意做减法、专心于“2D大屏显示”的设备:   1)它更靠近眼睛;   2)是不是总觉得VR和AR不够成熟,其实只要舍得对能力降级,降到头显这个水平,立刻就会发现技术其实已经挺成熟了。一部弱爆的无线显示器而已,根本就没有性能,直接Low到底,符合“性能一代不如一代”;   3)就是一副墨镜/眼镜的重量,可能有人对此有疑惑,不用疑惑,京东上已经有重量只有83克和120克的头显了,这个重量是低于绝大多数手机的。符合“越来越便携”;   4)还记得乔布斯2007年在iPhone1发布会上,解释为什么要做手机时的理由吗?因为人们出门只带三样东西:钥匙、钱包和手机。   但是你再想想,人身上还有什么设备,使用的时间居然是超过手机的?   有的,眼镜。   你为什么愿意戴它,而且是十几个小时地戴它?   无它,仅仅因为能清晰地对我们显示视觉信息,这就足够让我们把它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架在鼻梁上了。   所以,同样是眼镜造型的头显,又符合“使用时间越来越长”;   5)至于它的价格,目前还不够理想,但因它对标的是普通显示器而根本不是智能手机和VR,只要勇于去掉一些不必需的芯片,相信最终会降到500-2000元之间。符合“价格越来越低”。   对比普通显示器,头显的优势有:   再也不用束缚于手机那个“只能娱乐,几乎没有生产力”的小屏幕了;再也不用买27寸或43寸的电脑显示器了;再也不用买65寸或者120寸的大彩电了;再也不用在公司和家里弄两台显示器了;再也不用为出差无法带着高效率的大屏显示器而发愁了;可以虚拟扩屏。比如1080p的头显连接的电脑是8k显示,头显只能显示8k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着头部的摆动像探照灯一样,看到电脑8k画面的其他部分。这和Meta Quest Pro的虚拟三屏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可以用1000多元,就替代掉上述价值总和超过5000元的所有这些显示设备,同时还极具便携性时,你还会考虑买那些傻大粗笨的屏幕吗?   对比VR,除了重量价格之外,头显的优势还有:   不用费尽心机的去找3D资源了,因为头显就是2D显示器,所有海量2D资源是现成的;解决了VR至今尚未出现的爆款高频应用的窘境,因为2D里多的是,比如微信、比如抖音快手、比如王者荣耀。不存在界面适应性问题,因为我们在头显看到的,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windows或者安卓界面;不用再纠结于VR的眩晕和恶心了,因为它不为3D和虚拟现实游戏而生;不用再增加各种手柄外设等成本,因为它压根就不是为3D游戏而设计;没有太大、太重、发热、性能不足、镜片起雾、不透气、会漏光、手柄响应、空间定位这些VR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它的受众,从小众的VR爱好者,一下子扩展到了一切台式机、笔记本和智能手机的用户,量产的规模会大幅增加,价格可以持续降低;最重要的,当你想玩3D游戏和看3D电影时,所有的计算任务都可以交由台机或者笔记本甚至手机来完成,因为它是个双眼显示器,所以它也能3D。手机厂商:“不行,你必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头显:“我压根就没能力,要什么责任?!那些VR至今解决不好的问题,我直接绕开了,只要我躺平专做2D大屏显示,人生就没有那么多问题和焦虑了。”   加不上去的时候,就不要尬加,要勇于做减法。   其实,当我们去商场,尝鲜玩了VR,然后很久不再去体验第二次时,就知道了VR根本不是大众的刚需。   当我们在公司、家里,几乎一天10几个小时接触台式机、笔记本和智能手机的屏幕时,我们应该想到,“2D大屏显示”才是真正的超级刚需。   是不是突然觉得,简单的头显好像也没那么一无是处了?   可能有些VR和AR的拥趸,对此还是不满意,不愿意接受如此简单的头显就是下一代PC。   其实,我们刚刚分析的只是今年的第一代头显而已,只不过才聊了“代降”,还没开始聊“级升”。   100%正确地解释现在和过去,其意义也远远不如能51%概率的正确预测未来,所以,这次我们依然给出一些可能与大众认知不同的预测,仅供参考。   根据我们调查到的信息,眼镜早年的平均重量是30-50克,现在是10-30克,其中最重的一款是Karen Walker,74克的时装镜,某女明星戴过。   所以,我们预测:   70克将是头显的入门重量,因为连喜欢装X爱美的明星们都大喊受不了,所以,凡是重量超过70克的,都不算真正的初代头显;   50克将是头显的引爆点,这是经历过岁月和大量用户验证过的重量门槛,一旦重量降至50克以下,极有可能引发如同iPhone4一样的普遍认可和需求狂潮。   为什么重量如此重要,因为只有重量足够轻,我们才愿意长期佩戴,才符合“使用时长”的规律,才能真正做到“离眼睛越来越近”。   而作为对比,VR和AR总想着做加法,总觉得功能>重量,为了功能宁可增加重量,所以造出了怪物一样的VR和像小丑一样的AR。   但只要他们敢于做减法,一切就豁然开朗了,很轻松就能设计出一个正常、好看、轻松、酷炫的墨镜。   我们既要有,一开始代降的勇气,也有要,后续级升的信心。   毕竟,市场上对于VR带来的3D效果和虚拟现实的沉浸感,还是有需求的。所以只要满足“重量能始终控制在50克以下”这道红线,随着更先进的黑科技不断诞生,很多功能陆陆续续又会重新加回到头显中,比如摄像头、手势识别、VR、AR等等。   苹果也是先代降后级升,一步步进化出来的   所以,先代降,后级升。   可能这点微妙的区别,很多人还是不清楚,我再明确一下:   VR:性能导向,总想有异常强大的性能,然后期待随着技术的提升,逐渐降低重量、体积和价格;AR:功能导向,总想增加一些阑尾式的功能而忽略显示效果,然后期待随着技术的提升,逐渐提升显示效果、降低价格。头显:时长导向,总想尽可能延长使用时间,所以必须“守住重量红线,保证显示效果,重视外观的优雅”,其他一切性能和功能全部舍弃掉,然后期待随着技术的提升,把这些功能和性能再逐渐加回来。一句话,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大家各有不同。   但一定不要小瞧了这一点点产品思维上的差异,还记得前面的标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么,Nokia当初也觉得iPhone和自己的智能机区别很小,但最终,它为这一点点大意付出了灭亡的代价。   2022年10月,红魔电竞无线显示器支持30米远距离感应,5ms超低延迟、支持4K无损画质传输。   这是未来的趋势,所以头显必然也会有这两种无线。   无线传输画面:未来头显肯定也是无线连接的,这是移动便携所必须的。无线充电:无线充电也会成为标配,至少户内实现永久续航。前三代PC还有一个规律,就是计算机式的工具属性越来越弱,彰显个人特质的装饰属性越来越强。   所以,我们预测,第四代PC的外观将更加重要,时尚美观优雅不再是可选项,更不是简单的必选项,而很可能是关键第一项。在这点上,目前VR和AR厂商们,严重误判甚至无视了这个关键要素。   因此,第四代PC一定会有更多的款式,更多的色彩,外观设计将成为决定胜败的主要原因。   1)款式   我们预测墨镜/眼镜式的头显,将有更多的款式,比如不同的镜架皮肤、镜片造型和颜色等。   2)造型   那么除了眼镜之外,还有什么设备是我们长期佩戴而不显尴尬和呆傻的呢。其实前人早就帮我们摸索出来了,比如头戴式耳机、帽子和头盔。   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戴VR显得可笑,但戴更大重量的头盔却有时显得很酷呢?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力学舒适性即受力平衡。   VR重量压于鼻梁,戴在你头,但痛在我眼,你难受,我看着你我也难受,所以我才觉得你戴着这玩意很傻。   但头盔重量是均匀分布在头顶,你戴着舒服,我也知道你戴着不难受,所以我看你不觉得尴尬。   其实眼镜也符合这个力学舒适性,虽然眼镜也是单压在鼻梁上,但我知道眼镜很轻你不介意,所以你戴眼镜我看着也不觉得难受,反而更觉有气质。   这就意味着,力学舒适性不仅仅是舒适,也是产生美观优雅的重要原因。   所以,头戴设备,两点必须至少有其一:   很明显,眼镜属于前者,头戴耳机和帽子都属于后者,只有这三种才可能是未来头显的形态。所以我们预测,未来头显可能会有两种版本:   其中耳机里可以装有更大的电池、更好的摄像头甚至CPU+GPU+内存+闪存,并且可以用磁吸接口和眼镜形成一体,减少眼镜压在鼻梁上的重量。关键是看起来,还额外有一种专业范儿。   另外,伪装成帽子的样子,看着也非常顺眼舒服,甚至时尚前卫。所以第四代PC的外观设计搭配、款式和颜色将更加多元,拥有时尚基因的厂商可能会有极大的优势。   头显前期,因为自身是显示器定位,所以它使用的必然是轻量级操作系统。这对中国厂商是重大利好,我们将如同在智能手机时代摆脱了windows一样,在头显时代降低对iOS和安卓的依赖。   所以,美国公司对新一代信息终端的软件生态掌控力,将进一步下降。   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公布对于中国出口管制新规声明,中美双方在芯片产业,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但是在头显上,CPU和GPU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精细显示和超强网络。而后两者对中国企业非常有利,显示基本上全球只剩中韩两国了,网络则是中国的传统强项。所以,第四代头显很可能就是中国企业弯道超车,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绝佳机遇。   我们再次强调,头显在早期的定位是显示器,所以CPU和OS的重要程度会降低,而性能和功能收敛到显示器这个简单的功能后,关键赛道有可能转移到微型精细显示屏上。   与此同时,外观有可能超越性能,凸显为第四代PC的第一核心竞争要素。请一定不要忽视这一点。   因为是显示器定位,所以早期它主要适配台式机、笔记本和智能手机。但是到了后期,随着网络性能增加,它将逐步摆脱前者们,而转向云端,使用远程虚拟桌面。   这意味着我们走到户外,即使没有智能手机,也能独立完成工作,头显将成为一台真正独立的第四代PC。   其实这很正常,试想早期的智能手机,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生产力,实际上直至今天,追求效率还是需要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一直都只是辅助的角色,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以第三代的身份迅速普及全球。   所以第四代,可以更弱,也因此而更普及,毕竟,一天10几个小时的显示才是真正的刚需。因此,极有可能,头显在未来15年的生命周期里,前期适配前三代电脑,后期连接云端,而算力始终都不是它的核心要素。   在头显端,头显对芯片和操作系统要求更低;   在云端,其实云端对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要求也变得更加透明。你知道百度云和微信朋友圈后台用的什么CPU和操作系统吗,你在乎吗?既然你不在乎,那么曾经雄霸天下的windows生态和安卓系统,还能把中国厂商再压500年么。   所以,综上8点所述,第四代PC对于中国企业,是极为友好的弯道机遇。   而且,还不仅如此。   有先进的光刻机,才有好的CPU和操作系统,才有好的PC或者手机,才有好的网络和网站平台,才有海量的用户,才有先发生态优势,才有巨额的利润。   无论是PC时代的Intel、微软,互联网时代的google、facebook,还是移动时代的apple、高通,美国企业都是按着这个套路,凭着火车头的一步领先,进而带动整个生态步步领先于全球,从而攫取海量利润。   美股王者faang   领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从车库成长起来,然后自我盈利回血,然后再投入科技研发,如此迭代循环成长。前文在叙述车路协同时,也说过这个“循环回血迭代”的道理。   落后,最困难的也就在这里,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实现不了“循环回血迭代”。   而第四代PC,就是一个类似光刻机这样的领先火车头,一旦在这个领域,中国能第一次领先美国,那就意味着中国IT软硬件和平台厂商们,会在金字塔生态体系里处处领先美国,从而改变如今FAANG统治全球的局面。这是一个几万亿美元的巨大圣杯。   其实,这不是天方夜谭,借助智能手机和4G在中国的普及,抖音已经做到了风靡全球,但它只是单点突破。而第四代PC则会是全面突破。   所以,这是中美科技尖峰对决的关键赛点,它将决定谁能“循环回血迭代”,谁只能在后面苦苦跟随。   它是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谁胜出,谁将改变国运。   那么中国的抖华米,美国的脸苹果,究竟谁会胜出呢?   真不好说,毕竟,在智能手机时代,传统手机厂商都集体折戟沉沙了,也许在头显时代,微型超高清显示屏才是真正的赛道,而赢家是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和维信诺呢。(2022年10月26日新闻,京东方成功研发MLED“透视屏”。)   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15年将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1、前云化时代   重点还是头显端,因为退化至显示器,所以芯片和操作系统的难度会大大降低,美强在芯片和OS,中强在显示和网络,这个阶段中美会难分难解。   2、后云化时代   头显转向云端,逐步摆脱台式机、笔记本和智能手机,此时云化和网络是关键,中国会全面超越美国。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极有可能亲眼见证到,美国如今的IT巨头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土崩瓦解,与此同时,中国科技新贵们将接过美国百年第一的旗帜,开始引领人类科技走向新的100年。   作者:袁维、张真真;公众号:五环外   mp3放弃我是你的错歌曲下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