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的抗战赞歌:探访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你曾对天发过誓》DJ   本报记者 李政哲   初夏时节,百花犹有余香,绿树正待成荫。在东昌府区韩集镇赵牛河畔的迟桥村,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馆名的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坐落于此。   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于2009年6月建成,是典型的现代农村院落样式,大门坐东朝西,院内正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北侧是一排砖混结构的平房,两侧分别作为迟桥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和群众学习娱乐场所,中间是纪念馆。   这是当年著名的抗日堡垒村,是运东地委的驻地,也是根据地中心。运东地委在这片热土上驻扎了八年,领导300万军民浴血奋战,设在迟桥村的“运东革命纪念馆”,一件件藏品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光辉历史。   纪念馆内,设有展板25块,共有照片158幅,7个透明钢化玻璃展柜中,陈列了12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这里记录了茌南革命老区辉煌与悲壮的抗战史。”伴随着解说员刘步青的话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11月聊城失守,1939年2月,博平、茌平两座县城相继沦陷,形势日趋严峻。   1939年春,鲁西区党委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决定在古运河以东,津浦铁路以西,高唐以南,寿张以北地带建立鲁西第四地委,因为位置在古运河以东,所以在历史上俗称为运东地委。当时,由于韩集地处3县交界处,位置比较隐蔽,所以运东地委迁至韩集一带的农村办公。   1940年4月后,运东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机关进驻茌南,加速了以迟桥、大白为中心,方圆几十华里(1华里=0.5公里)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1941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运东地委在原辖区域上又划入东阿、阳谷、张秋等县,称冀鲁豫边区第四地委、四专署和第四军分区。地委、专署及军分区机关驻茌南根据地。   “可以说,在1941年前后,聊城的大部分区域,实际上是归运东地委管的。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刘步青说。   馆内一件藏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盏马灯,锈迹斑斑,却见证了运东地委“大脑中枢”的运筹帷幄。   迟桥村既然是运东地委驻扎所在地,也就成为敌人扫荡和围剿的重点。   “那段时间,白天大家都不怎么出门,战士们也都隐蔽起来,只有到了晚上,大家才提着马灯,聚在村东头的林子里面开会,商量打围子、端碉堡。”81岁的村民迟云贤指着马灯说,一到晚上,村里100多米长的主街上都是抗日队伍的战马,嘶鸣声此起彼伏。   1941年间,在运东地委的领导下,军分区司令员刘致远运筹帷幄,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紧密配合,先后粉碎了日军及顽军齐子修部、李岐山部对茌南根据地的屡次“扫荡”和进犯,取得了大吴战斗、孟尝君战斗及攻打南大吴和小马庄敌据点战斗的胜利,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茌南根据地。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1944年,茌平抗日民主政府专门修建了“抗战烈士纪念碑”。   在迟桥村,记者见到了“抗战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旁边,枫树枝繁叶茂,护佑并陪伴着长眠于此的烈士英灵。“尤其是晚秋时节,枫叶变红,满树绚丽的枫叶像是燃烧的火焰。”刘步青说。   1945年,茌平解放,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驻扎在茌南一带农村的运东地委,又为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马灯相邻的展柜中,放着一只旧瓷碗,这是当时军民的生活用品,白底蓝边的瓷碗虽然造型笨重、花样普通,但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便会看到这只瓷碗背后珍贵的红色印记。   20世纪40年代,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部分村民是文盲。为了让老百姓行使民主权利,动员不识字的村民参与选举,中国共产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豆选”广受传颂。   “豆选”的场景发生在与迟桥村相邻的刘望海村。1942年5月到12月,运东地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在茌南根据地刘望海村开展民主建立村政权的探索。民主建政首先从直选村长开始,第一次行使民主权利的农民不会写票,于是用黄豆作选票,瓷碗当票箱。   选举时,7位候选人在台上坐成一排,身后都放着一个大碗,选民每人发5粒黄豆,排着队,从候选人身后走过,中意谁,就把黄豆投进谁身后的大碗里,最后谁的黄豆多谁当选。这一举措也使在场群众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尊重穷人的,是真正民主的。   最后,该村吴思远得了满票当选为刘望海村第一任民选村长,刘才章、刘自望、刘玉章、刘自合等当选为村政委员,这个村的村政委员会正式成立。   选举结果公布后,村长、村政委员向全村人宣誓:誓死为全村老百姓办事,为人民做牛做马。人民把信任的黄豆投给了他们,他们也甘愿把生命献给人民。   这种淳朴的选举方式,为以后选举方式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啥迟桥村被称作“抗日堡垒村”?为什么根据地建在了迟桥村?迟桥村85岁的老党员迟会民是这样描述的,“当时周围的庄都不如俺这个庄的人团结,围子打得好,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建立茌南根据地,运东地委在迟桥村以及邻近的大白村一带活动,田纪云、李来柱、谢鑫鹤等革命前辈都曾战斗和生活在这里。“只有在迟桥村,他们才住得放心。因为我们村没有汉奸,而且防守牢固,非常团结,这也是根据地建在我们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迟会民说,他的大哥就是因为不肯供出抗日武装的情报,被日军给活埋了。   每次战斗过后,都会有受伤的战士被村民用木板抬到家中。“当时战争不断,伤员也很多,村民就用砂锅煎药,给战士们治伤。”迟会民回忆道。   纪念馆内收藏的旧砂锅,就是当年群众煎药用的,见证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   80多年过去了,如今,运东地委革命纪念馆作为聊城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景点,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去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革命精神的引领下,韩集镇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大力引进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打造了汇诚农业产业园、泉润农业公园、芳香文化博览园等一批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基地,推出了“梦幻后姜”等多家民俗文化旅游、休闲采摘旅游品牌项目,全镇3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3万元,走出了具有韩集特色的发展路线。   曾经誓言望海高歌dj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