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珍惜这份光荣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爸爸的雪花原版伴奏mp3下载百度云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麦田。 张峰欣摄   徐淙祥(右一)和儿子徐健(左一)、孙子徐旭东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乡村风光。 钟永强摄   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麦子收好,夏玉米和大豆刚种下,徐淙祥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让他更喜悦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他回信了。总书记在信中写道:“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这天,清晨5点多钟,天光未亮,徐淙祥已经蹲在自家的玉米地里了。他抚弄着嫩绿的叶片,一滴露水滑落到地里,渗进了玉米苗的根部。播下去快一个月的这些夏玉米,叶绿根深,已经长了七八片叶了。他用手指去探探墒情,点点头,一个人自言自语道,这两天就要抓紧进行中耕除草了。   朝阳露头,阳光照在玉米叶上,为庄稼罩上了一圈金边。徐淙祥站起来,向四野张望了一下。田野被无垠的绿色覆盖,这是小麦收割后种下的夏玉米和大豆的绿色。此刻,它们都在奋力地生长。徐淙祥检视着自己种的田,这一块是生产试验田,那一块是引种观察田,北边的那一片是良种展示田,南边的是高产攻关田。   一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今年69岁的徐淙祥头衔和荣誉不少,但他说他就是一个种粮食的人。   是的,徐淙粮种了一辈子的粮食。   1971年,徐淙祥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务农。那时候,高中生在乡村还比较稀罕。当时徐淙祥曾有过多种选择,但他最终决定当农民,当一个种好粮食的农民。而这个决定缘于他的个人经历。   那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病了。大伯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大颗的汗珠直往下淌。他在病床上绝望地看着来探视他的徐淙祥,已经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去世了。大伯的病因是长期营养不良。那个时候,乡村里农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从耕地、播种、管理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靠人肩挑手提背扛。面朝黄土背朝天,忙活一年下来,小麦亩产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一遇到自然灾害,口粮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要提什么营养了。   年轻的徐淙祥曾看过相关资料,同时期的农业发达国家,小麦亩产超过千斤。同在一个地球,同晒一个太阳,为什么我们的产量就上不去?站在大伯的墓前,只有18岁的徐淙祥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钻研农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意识到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种植,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新种粮人。   培育优良品种、摸索栽培方法、进行试验耕种……徐淙祥痴迷于农业科技,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又经常请教农学院的专家,很快成了种粮高手。   1983年,当地政府招收乡镇农民技术员,徐淙祥参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他成为乡农技站站长,开始参与一系列粮食高产攻关项目,他把这些项目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做。比如,小麦高产试验,从麦苗出土那天起,他就几乎天天从早到晚都蹲在田里。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仔细观察、记录,从没有间断过。冬季的一天,突然下起了雪,徐淙祥还蹲在地里观察冬小麦麦苗的分蘖情况。雪花模糊了视线,怎么也看不清楚,他索性趴在雪地上,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观察。双手冻得麻木青紫,连笔都拿不住了,他就把手放在嘴上哈哈热气,搓搓手指,再接着记。等他观察记录完,回到家里,浑身上下像个雪人,连眉毛都变成白的了。   2003年,农业部千亩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实验任务落到徐淙祥的身上。徐淙祥严格按照实验项目要求,整地、播种、追肥,豆苗长势喜人。没想到,那一年黄淮海地区遭遇特大洪灾,他的千亩大豆实验田全部淹了水。看着嫩绿的豆苗在水里奄奄一息,徐淙祥急得不得了。   他围着实验田看了一圈,回家对家人说:“这是国家实验项目,耽误不得,失败不得。我们得全家上阵,人工导洪放水!”他和家里人一起,三天三夜没合眼,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水排出去了,豆苗保住了,一家人却都累倒了。人累病了,大豆丰收了。那一年,许多农户家的大豆减产,徐淙祥负责的这1000亩实验田却创下平均亩产181.6公斤的纪录。   好粮要好种。2003年秋,徐淙祥经过调研,决定在全村引进“豫麦18”作为主打品种。就在他准备出发购买麦种时,父亲病了。医生说老人家恐怕支撑不了几个日子了,而他此去购种的目的地是河南偃师,来回一趟至少得一个星期。走还是不走?徐淙祥犹豫着。这时,病床上的父亲对他说:“你去吧,去把麦种拉回来。”农时不等人,麦种关系到全村人一年的希望。这样想着,他含着泪,告别父亲去买麦种了。等他回来时,父亲已经过世。   后来,每到麦收季节,徐淙祥的眼前总会浮现父亲弥留时的面容。他心想,如果父亲看到了如今的丰收景象,一定会很欣慰的。   二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扑在农田里,徐淙祥不断摸索适应当地的优质高产栽培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他种的小麦、玉米和大豆不断刷新安徽省单产纪录,他会种粮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在安徽省阜阳市广大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节本增收又环保,农民应用都夸好。”   大家伙儿这么信任自己,自己该如何为种粮食的农民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呢?   经过琢磨,徐淙祥大胆推出了“科技承包”的办法:田地由村民来种,徐淙祥提供技术支持。在不增加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如果小麦亩产达不到1000斤,大豆亩产达不到300斤,少收部分由徐淙祥包赔。如果超过了这个产量,徐淙祥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有偿技术服务费。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一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徐淙祥签订了科技承包合同,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徐淙祥在长期一线农业试验示范中,摸索出多套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怎么将这些技术以更简便直观的方式教给更多的种粮人呢?他又琢磨开了。他想到,当地老百姓喜欢听顺口溜,当地也流传着一些祖辈传下来的农谚。何不采取新农谚的形式来传播种粮技术呢?徐淙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斟酌、提炼,最后编出了60条谚语栽培法。   这些新农谚是他种粮经验的精华,形象生动、好懂易记。在讲述小麦苗期管理时,他这样总结:“小麦生产变化大,苗期掌握三耳朵。马耳苗,直梳梳,又黄又瘦是弱苗。猪耳苗,耷拉叶,过旺生长肥又黑。驴耳苗,半耷拉,壮苗生长葱绿色。”他将麦苗长相形象地比作牲畜耳朵,通过麦苗形状判断其长势。   这60首小麦种植的新农谚成了周边粮农们的“宝典”。太和县倪邱镇种粮大户王其贺,2014年300亩小麦示范田取得了空前好收成,平均亩产超650公斤,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达732.1公斤。那年收割完麦子,他找到徐淙祥说:“老徐啊,我原来按老经验种小麦,亩产不足400公斤。后来照着你的谚语栽培法,小麦品质、产量,年年大幅度提高,小麦产出成本还有所下降。”王其贺后来也编了首顺口溜:“谚语栽培好,优质产量高,多收又多卖,亩增几百块。”   2010年,徐淙祥带领村民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亩,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赁1230亩,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粮食生产千亩连片,合作社与种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15%左右,又与面粉公司签订长期订单销售合同,优质麦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3%—5%。   现在,徐淙祥创办的农业合作社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其中许多农户在徐淙祥的帮助下从贫困户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对没有技能的贫困户,徐淙祥请他们来合作社工作,一方面保障了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教他们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就业乃至创业。   张槐村有一位名叫张涛的贫困户,因为身体不好,难以从事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自身也缺少技能,生活过得很困难。了解到情况后,徐淙祥请张涛到合作社来学习养殖技术。依靠这门技术,张涛被大型养殖场聘请,年收入近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三   徐淙祥全身心投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参与国家、省、市农业科研试验,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近200项,出色完成了近百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徐淙祥种植的农作物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连续多年刷新全省小麦单产纪录。   更让徐淙祥高兴的是,他青年时憧憬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广袤的黄淮海平原上成为现实。做农民,干农业,种粮食,也有前景,而且是大有前景。   农业不再是低收入的代名词,种粮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劳累了。徐淙祥创办的农业合作社成立了农机专业服务队,现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深耕机、打捆机等农机10台(套),还成立了植保队,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生产。如今,收小麦,1000亩地三台机子两天就可以收完;种大豆,1000亩地三台机子两天半就可以种好,大大节省了人力。   去年11月,正值小麦出苗期和拔节期,麦田里出现了大范围的旱情,必须及时喷灌。如果在过去,出现这种旱情是非常让人头疼的,而现在完全不需要担心了。根据当时测算的土地墒情,操作员在自走式喷灌机上设定喷灌的水量,按钮一按,喷灌机缓慢走动,自动浇灌;地埋式微喷设备也已开启,喷洒得又细又匀。1200多亩地,三天就能浇完一遍。   这位年轻的操作员就是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看着孙子熟练地操作着农业机械,徐淙祥心里乐开了花。   在徐淙祥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张槐村7000亩土地中,已流转近6000亩。这几年,村里像徐淙祥一样的种粮大户多起来,靠种粮致富的人也多起来。徐淙祥曾算过一笔账:“如果种植小麦全程都靠人工,每亩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成本六七百元,省了一半钱。投入少了,赚钱多了,群众种粮积极性就高了,稳定粮食生产也就有保障了。”   在徐淙祥的影响下,儿子徐健也成为种田高手,负责管理1200多亩高产田。孙子徐旭东2018年从合肥一所本科院校毕业。出乎徐淙祥意料的是,22岁的孙子没有过多考虑,一毕业就回到村里对他说:“爷爷,我跟你学种粮!学现代化种粮!”祖孙三代都种粮,徐淙祥觉得这是一份光荣。   今年,徐淙祥种植的1230亩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他喜不自禁,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朝阳升高了,田野里明亮起来。   村里的大喇叭响了。听着广播,徐淙祥抬头看看天。天气预报里说,今天将有短时雷阵雨。这更有利于夏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真是风调雨顺啊,他心想,即将到来的秋天,一定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天气预报播完后,广播里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他喜欢的歌。跟着欢快的曲调,他也哼唱了起来:“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版式设计:赵偲汝 蔡华伟《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5日 20 版)   爸爸的雪花原版伴奏mp3下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