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胭脂宝褶老王爷登大宝一统天下
王鹤文:中国著名京胡演奏家、教育家,著名京胡演奏大师杨宝忠先生最优秀的传承人。他自幼天资聪敏、悟性极高,受古朴诚厚、勤奋进取的家风熏陶,他嗜琴如命、刻苦钻研,幼年师从天津京胡名家王昌世先生学习京胡曲牌,十岁即被称为"京胡神童"誉满津门。十二岁拜著名昆曲笛师白宗浩大师学习昆曲(白先生为尚小云笛师、三弦大师),同年进京作为专业琴师,在杨宝森、尚小云剧团操琴。
燕守平: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七十年代以《杜鹃山》一剧的伴奏成功享誉全国。燕守平的妻子马小曼是京剧旦角演员,马连良之女。燕守平先生通晓京剧武乐、文乐的各种演奏技巧,对京剧、昆曲传统曲牌和现代音乐知识有着广博的积累和深厚的素养。在五十几年的从艺生涯中,燕守平形成了“琴音纯正、弓法娴熟、指音清脆、音色华美”的演奏风格,技艺超群,并富于感染力。更为难得的是,燕守平先生对京剧各个流派的唱法烂熟于心、了如指掌,对京胡伴奏的种种繁难弓法、指法、垫衬烘托技巧有着一流的功底和独具才情的美学见解,演奏起各种流派、各个行当的音乐唱腔来,无不得心应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尊为“京胡圣手”。
我与鹤文同志共事多年,他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马长礼操琴,至今已有三十余载,我们经常一起同台献艺,相聚甚多。
他先为马长礼老师操琴,后为谭元寿老师操琴。他幼年即拜京胡大师杨宝忠先生为师,深得杨先生的喜爱和真传。他虽以演奏杨派老生戏见长,但生旦净丑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他操琴姿态端庄,风度儒雅:左手持琴轻松自如,手指灵活有序,极富弹性;揉、抹、弹、打等各种技术运用到位,右手执弓科学合理。舞台上着衣整洁大方得体。他的演奏音色美,手音纯正,奏出的琴音古朴典雅,规矩大方,字字珠玑,声声入耳,韵味十足。他伴奏的《伍子胥》《失空斩》《群英会》《定军山》等剧目真是相当漂亮和帅气的。快弓时手腕里外翻飞,手指巧妙配合,快而不乱,动作潇洒大方,应用自如;快弓时弹音满而不虚飘,并巧妙地运用了托、裹、兜、垫等繁简交错、疏密交加的各种技法,恰到好处。他演奏的曲谱严谨而节奏鲜明,强弱交错,旋律上给人以华丽大方,十分流畅之感。他的演奏具有大家风范,得到内外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他的演奏之所以如此之美,除了他优越的先天条件之外,更是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和演出中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是他掌握了娴熟的演奏技巧,练就了深厚的功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琴师,我认为演奏者绝不能喧宾夺主,应该与唱腔水乳交融。而琴师一旦有了炫耀技巧的念头,那么无论其技艺有多麽高超,也只能是个卖弄技巧的艺人,而不是艺术家。鹤文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在舞台上是在伴唱伴情与演员紧密配合,他研究人物,研究声腔特点和演员的风格流派,直至熟悉演员的气口、声音、音色和拉几板的习惯:对各种技巧和弓法的运用,抑扬顿挫的处理等等,均经过深思熟虑,在演出中投入了他全部的激情,故而使演奏声情并茂,托圆垫稳,贴切自然,张弛有度、声声入戏、句句合情,为演员“保驾护航”圆满地完成了每一场的伴奏任务。这就是我对同行鹤文同志京胡演奏的一点感受。希望我们年轻的琴师和京剧伴奏工作者要以老一辈演奏家为榜样,虚心学习他们的高超琴艺,苦练基本功,加强艺术修养,为传承京剧艺术而不懈地努力。
(原载《中国京剧》2012年第2期)
马连良胭脂宝褶老王爷登大宝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