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苦音二导板曲谱中国苦水,丝路明珠;亿年丹霞,雄浑画卷;百年精魂,十里花海;一带一路,播香洒爱。西出黄河第一驿,玫海花香沁心脾,萱帽猪驮龙峰秀,非遗奇葩竞芬芳。
丝绸之路玫瑰谷,苦水美名香天下,“苦水玫瑰”已成这一张名片。多彩苦水,百花齐放;文化苦水,百技竞秀。苦水是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沃土,众多非遗项目是丝路奇葩,表达着苦水民众向上向善、热情奔放的生活情调。
惊险高跷,凌空当舞
高高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6月2日,中国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天府大巡游中,获“太阳神鸟”金奖。2010年8月又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高瞻远瞩、意气风发的精神风采。
苦水街村民从明代开始就兴起了二月二龙抬头闹社火的习俗。由于苦水南、北两街社火在竞争中高跷的不断增高,形成了今日全国高跷之冠—高高跷,跷腿长达3.3至4米,以高、险、奇而叫绝。
苦水高高跷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主要以传统秦腔剧目为表演内容,结合一年一度的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上街向观众进行表演,表演者身着传统戏剧服装,画上秦腔中人物的脸谱,过街表演。剧目有《升官图》《回荆州》《大登殿》《彩楼配》等。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奇特惊险、壮伟神勇、神秘禁忌。
太平鼓舞,撼天动地
太平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太平鼓是苦水社火的压轴节目,以其阵容庞大、声音恢宏、变化多端而引人注目。
鼓手在旗手的指挥下奔腾跳跃,翻转起伏,灵活轻捷,矫健酣畅,不断变化着阵法,策马扬鞭、力劈华山、弯弓射雁、白马分鬃、鹞子翻身、鹰击长空、黄河击浪、两军对峙、天圆地方、三羊开泰、四门兜底、五福临门,一个个阵法演化得酣畅淋漓,鼓手们飞、腾、奔、跃、转、闪、骑、举、搓、蹲,一个个动作刚柔相济,其妙无穷,其一招一式都挥洒着旋转乾坤、力拨山岳、威震环宇的气魄。
太平鼓是永登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1986年河桥乐山坪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为永登及兰州地区广泛流传的兰州太平鼓鼻祖,永登有太平鼓之乡之称。
兰州太平鼓的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初年,徐达在元宵节攻打兰州城时,将军队装扮成表演的社火,将兵器藏于太平鼓中,混进兰州城,一举攻克。徐达有“黄云动杀气,战鼓声振地”的诗句。
2000年4月,永登县太平鼓队应邀参加无锡“中华鼓王”大会,获得“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被授予“中华鼓王”称号。2003年正月初一,又在中华世纪坛“中华故土地图”安放仪式上进行了表演。苦水因太平鼓而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下二调弦,古曲新弹
下二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苦水下二曲,又叫调弦,是从明末清初随秦腔一起传入苦水,它与秦腔是一对姊妹花。曲调近似秦腔板路,大的方面分花音、苦音二类,细致地分有尖板、慢板、摇板、二六板、滚白、阴司板等。下二曲在苦水很受群众喜爱,唱起来悦耳动听,优雅流畅,也有秦腔的高亢激昂。上世纪八十年代,永登县文化馆周群、杨培鑫对苦水下二曲的调、谱、词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录入《中国戏剧卷》中,它是戏剧艺苑中极为珍贵的独特艺术。近年来苦水退休教师巨崇昭老人倾心挖掘整理,胡学文等民间艺人将其搬上舞台,濒临失传的特有剧种又与当地百姓见面了。
主要传承谱系是:王培德父子、王增邦、王琐久等老艺人,苗兰亭、苗高墉、施昌德等都有戏箱,表演技艺高,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知名艺人。
该项目具有典型的传统性,传承年代久远,传承谱系清晰。表演剧目的丰富性,表演戏剧穿插在皮影、木偶戏中,比较完整的有《香山还愿》。艺术的独特性,该曲目是苦水独有的地方艺术,是苦水民间艺人长期进行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成果。器乐伴奏丰富,器乐多而独特。在苦水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又绽放出它迷人的风采。
苍龙抬头,精彩盛会
二月二龙抬头社火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社火的起源很古老,可以说是从原始的祭祀活动和图腾崇拜演变而来。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表演场面盛大,节目众多,历史悠久。
据传说,与明代刘伯温斩龙有关。在苦水川东有一道长山岭,状如巨龙,这条龙护祐着苦水川。明初军师刘伯温途经这里,发现了这条龙脉,当即斩断了龙身,赶走了龙魂,因此在长山岭留下了“斩龙岘”的地名。自此苦水川植被枯萎,灾祸不断,民不聊生,苦水百姓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悲剧,盼望龙体合身,龙魂再归,让苦水川恢复昔日生机,从明初开始,就兴起了二月二闹社火舞龙习俗。
二月初一,社火表演,南北两街社火队相向而来。春官、狮子、太平鼓、高高跷、秧歌队、旱船等表演节目有秩序地行进,人们在锣鼓声中欢乐而兴奋。晚上的社火也十分精彩。二月初二是最热闹的一天,南北街社火队分别拿出最精彩的节目,排出最强大的阵容,并分别舞青龙和黄龙进行表演,晚上舞龙场景更为精彩。初三,是社火的收场之日。中午闹完所有的社火后,下午南北街要分别举行倒杆和踩表仪式。最后将所有闹社火的废弃物集中焚烧,抛在山间或河中驱走瘟疫、邪恶,求得来年好运。
苦水二月二社火被外界称为苦水街上的“逛欢节”。
铁芯高亭,杂耍绝技
铁芯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铁芯子,又名高台戏,是兰州流传较广、设计奇巧惊险的民间广场艺术,是由人们++祭祀,迎接新春,庆贺丰收演变而来。
最初人们用面团捏成猪、牛、羊、鸡和各种人物造型供奉于八仙桌上,焚香化纸、顶礼膜拜,祈求先祖神灵的保佑和降福。至清代末年,面捏人物被七八岁孩童扮以各种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所替代。民国年间,改用铁器打造骨架为芯,仙桌上摆献供品为装饰物。铁架上分层有序地将戏剧人物造型的孩童固定在铁芯上,给人以玄妙之感。
现代铁芯子美观玄妙,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就像一幅构图奇特、疏密有致、造形优美的立体图画。稚嫩的小孩经乡间艺人的巧妙装扮,造型惟妙惟肖。装扮成各样戏剧人物的小孩,他们摆出各自的姿势,形成一组戏刷片段,以高、惊、险、奇为特色,还有体现当代社会精神风采的。
永登的铁芯子又叫亭子,表演以唢呐、锣鼓为之伴奏。装扮人物的都是胆子大、聪明可爱的小孩子,家长们争着让自己的孩子来装扮,以图吉利、平安。铁芯子被称为空中杂技,颇受观众喜爱。
木偶戏剧,演绎秦腔
木偶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也叫泥头子,又叫肘猴子,唱腔用秦腔。明初随着山西、陕西移民迁入苦水,将木偶戏传来。起初,主要在田间地头,人家院落,婚丧嫁娶时,随便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自乐班,小型戏班,兴盛于清朝中期,当时一个戏班人数在10人左右。民国时期,苦水比较出名的戏班有王增邦、王久祯、施统昌、施基昌、王培德、王培元、苗高墉等,一般白天唱木偶,夜间唱皮影。木偶虽没有面部表情,只是眼睛、嘴动,全凭形体动作表现。苗高墉以各种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都肘得好而出名,以娴熟的表演技巧,不论提袍甩袖、吹胡瞪眼、还是耍刀弄枪、翻转舞打,各种动作灵活、干净、利落。主要表演的是连台戏,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唱腔以秦腔为主,剧目丰富,器乐、伴奏悦耳动听,服妆艳丽。在1958年全省木偶戏会演中苗高墉表演的《花园游春》荣获二等奖。
苦水木偶戏,历史悠久,艺术品味较高,表演形式独特,是永登乃至兰州市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在王克福等人的努力下,让这一艺术重新走上舞台,先后排演了《铡美案》《火焰驹》《放饭》《香山还愿》等,多次参加兰州春节文化庙会、兰州市农民艺术节。甘肃电视台《西北角》报道、宣传。
佛教胜地,李佛传奇
李佛传奇故事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苦水是丝绸古道上佛教传播融汇之地。猪驮山早在明代当地百姓就建有寺院,名为西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因当地风颠和尚李福在此山修性得道,使此山声名远扬。李福出生在苦水,幼年崇佛,遭父母阻制后,断指出家,在萱帽山修性,他风风颠颠,自号风颠,后度化一猪驮砖上山建寺,此山被百姓称为猪驮山,他道心高超,关爱生民,奚落权贵,教百姓翻地压砂的农业技术,他施巧计让当地官员修架庄浪河桥。苦水百姓对他十分敬仰,被尊为李佛爷,后圆寂于西安达摩庵,被康熙帝御赐“渗金佛祖”封号。著有《风颠禅师录》。
李佛亦佛亦仙、似风似颠的传奇在苦水人群中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且被尊奉为佛,苦水人基本都信奉而且每年四月初八都去猪驮山朝山拜李佛爷,诞生的地方修建了母子宫。
在苦水百姓心中他是为民作主的僧人、智者、旅行家、医学家、诗人、勇者、发明家,其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玫瑰加工,技艺流芳
玫瑰栽培与加工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其生长茂盛、花色鲜艳、香气浓郁、肉厚质纯、产量及出油率高、精油质量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因此叫“苦水玫瑰”。提取玫瑰精油率可与世界著名的玫瑰出产国保加利亚的蔷薇香精媲美。因为1000朵玫瑰鲜花才能提取约一滴玫瑰精油,故有“液体黄金”之称。所以,苦水玫瑰又以“香型独特、品种纯正、含油量高”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香”。
苦水玫瑰是老百姓做馍馍的主在调味、调色品,也是加工成酱、醋、酒的主要原料。苦水玫瑰近年来开发出花酱、精油、花茶、纯露、膜粉、露酒等系列产品。
经过产品开发,苦水玫瑰能闻、能喝、能疗、能养、能品、能吃。
苦水老调,古朴民歌
苦水老调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正月里采花无花采,二月里采花花未开。三月里桃杏花红似火,香赛那玫瑰花四月里。姑娘呀!”这首《采花》为代表的含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永登苦水老调,从明代苦水堡筑建而成到晚清民国曲繁盛时期定格为苦水老调,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智慧结晶,优美、高亢、抒情和贴近社会生活的旋律,从古到今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富有风土人情的调子和唱词是劳动人民生活和谐的颂歌,有着生生不竭的活力,久唱不衰。
苦水老调的曲调富有东西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从山歌与花儿的对唱,到秦腔的渗透,小曲的融和、诗词的美化,极大地丰富了永登苦水老调的文化内涵。它的演唱形式多样化,有一唱众和,问答对唱,个人叙事演唱,有的还配上几个人联合的表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资源库。
作者:祁重泰
秦腔苦音慢板曲谱谢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