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 莹
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性与时效性的特质被显著放大。社会热点信息与话题作为观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一个切面,不仅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与重要把手,也对作品后期宣传发酵力度的提升、讨论场域的扩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近年来“原生家庭”母题被反复书写,《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锦、《乔家的儿女》中的五个孩子等,这些人物命运的不幸似乎都与原生家庭紧密相关;《我是真的爱你》《暖阳之下》《少年派》《亲爱的小孩》等处处都有现实生活中婚育焦虑的影子;《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第二次拥抱》等在“女强男弱”的人物设置中为女性描绘出一条条自我救赎、自我成长的瑰丽轨迹;《罚罪》《底线》《扫黑风暴》《破冰行动》等取材自引发广泛关注的社会新闻或真实案件……
话题,已然成为现实题材剧解锁热度的关键,它们深谙社会热点、生活压力、集体情绪、争议焦点与流行心理,此类剧集成功实现了观众个人遭遇镜像化的投射,因之在热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观众个体经验的感性抒发,并呈现出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新旧观念胶着更替的喧嚣图景。信息过剩的当下,话题剧市场占比与日俱增,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造了更为可观的“注意力经济”,但在创作上也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部分现实题材剧集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强情节的堆砌转向热话题的拼贴。
家庭教育中的虎妈猫爸、严母慈父;两性关系中男性角色出轨、欠债、家暴、入狱,女性上演“娜拉出走”式的自我觉醒与成长;代际关系中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成为孩子长大后人生中诸多痛苦与不幸的原罪……同质化的内容选择与人物设置在一部剧集中被反复排列组合,不仅透支了观众对现实题材剧集的审美期待、产生审美疲劳,更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现实生活中原本分散于医疗、住房、教育、婚恋、职场等各领域的焦虑点被戏剧化集中呈现,观众直言某些现实题材剧集成“筐”兜售、贩卖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热搜、算法、排行榜等为热度提供了可视化的量化指标,有了数据的加持,话题在一部剧集中的参与进程被大幅前置,它们虽然为观众带来了类似网文的“爽感”,但为“话题”而打造的“话题”,却多半是以“金手指”的无端滥用、情节逻辑的不合理与人物角色的牺牲为代价的。例如在《玫瑰之战》中,女主角顾念与职业现场严重脱节,做全职太太十年的她能够在遭遇丈夫背叛后重返职场,全要仰仗于大学爱慕者丰盛自主地保驾护航与职场举荐;该剧更是一开篇把顾念的丈夫送入了监狱,而在酒驾顶替案中突然出现了一段目击者拍摄的现场视频,且不说现场证据出现时机的偶然,视频证据的内容也因情节需要而随意处之——视频恰恰只保留了故意肇事的部分,妻子来到现场顶替丈夫的关键部分却不翼而飞……关注话题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需警惕“话题”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新套路。
现实题材作为电视剧创作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承担着回应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对现实的呈现上,向“深度”挖掘,最能映见创作者自身的智慧。有的现实题材剧集对社会痛点、难点、热点浅尝辄止,披着话题的外衣以实现商业元素的倾销,而也有创作者不满足于对话题的照搬,而是力透纸背、苦心孤诣地去发掘社会现实背后潜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运用艺术化的手法给人以启迪。他们将作品视为社会价值的载体与协调者,努力同教育、医疗、法律等其他各个社会机构一道发挥其社会建构性作用。
有了洞见现实的能力,还要有表现现实的手段。克服套路化,或许还应从“陌生化”的艺术语言上做文章。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做“陌生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成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关轻重。”陌生化的艺术语言背后,通常承载着影视创作者对现实更准确、更独特、更具深度的审美体验。例如同样是表现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天才基本法》艺术地构建了一个与现实相仿的镜像空间,“草莓世界”与“芝士世界”里的不同选择给观众以反思爱与教育的启迪;《开端》在多次“循环”中暗含了文化冲突、网络暴力、自私冷漠等众多现实社会议题;正在央视一套、爱奇艺热播的“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大考》在中国式家庭样本的设置方面独具特色,尤其是周博文、周美仁、赵珊一家三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懂事的儿子、贪玩的父亲、隐忍的母亲一举颠覆了过往家庭的人员设置,但却是主创团队“吃透”现实的一次真诚表达,既有“80后”人到中年的自我认同危机,也有青年一代心智成熟的展现。
现实题材向“广度”开掘,最能映见创作者与时代、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创作者要敢于突破选材的“舒适区”,不仅对演员而言要打破单一角色的束缚,多尝试不同角色的塑造,体验不同角色的人生,同样,对导演、编剧而言,也要有尝试不同现实题材,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拓展自身经验向度的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工业、农村、国防科技等题材创作薄弱,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镜头似乎很难抽离光怪陆离的一线都市、家庭琐碎的鸡毛蒜皮。近年来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农村题材电视剧收获颇丰,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深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形成了外来扶贫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从不解到和解的模式化创作,但也有拍出真情实感、赢得共情共鸣的《山海情》,细节落地、深挖文化肌理的《幸福到万家》等一批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工业方面虽也有落脚于真挚工人情怀的《麓山之歌》、国防科技方面有全景展现新时代航天事业的《问天》等,但此类作品的数量仍然不成规模。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体,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表现对象本应更多元。
正如上世纪50年代文艺理论家秦兆阳所写下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也丝毫不过时……(许莹)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