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辅张居正,大明首辅张居正小说

大明首辅张居正,大明首辅张居正小说

其实大明首辅张居正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大明首辅张居正小说,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大明首辅张居正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张居正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吗﹖姓名:张居正

张居正图

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20

5岁[1530年]入学

7岁[1532年]能通六经大义,

12岁[1537年]考中了秀才,

13岁[1538年]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1540年]中了举人,

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篙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

嘉靖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

隆庆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

隆庆三年(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隆庆四年(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

隆庆五年(1571年),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勾结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

万历二年(1574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万历四年(1576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

万历五年(1577年)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

万历八年(1580年),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

万历九年(1581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万,(156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

万历九年(1581年)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1582年),张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戴的皇帝,撒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万历十一年,张居正刚闭上的双眼就被刚亲政的万历帝差点就给弄醒了。抄了家。

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张居正什么时候成为大明首辅大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1]。江陵人[2],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为啥被称为明朝第一首辅,他一生有哪些功与过

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张居正莫属,他强力推进改革,让大明国祚延长五十年。如此功勋名垂千古,令后世万人为之敬仰,而令人意外的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死后他的一切荣耀和功绩被万历废除,差点被剖棺戮尸,家人死走逃亡万分狼狈。

明代万历朝首辅张居正,被誉为“江陵神童”。五岁入学读书,十岁通五经六艺,十二岁到荆州府报考生员(指还没有考上秀才的童生),知府李士翱就对他的才学大为赞赏,并为其改名“居正”,后果然不负众望高中秀才。

嘉靖十六年(1537),十三岁的张居正到省城考举人,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他多磨练几年,故意让他落榜。三年后,张居正卷土重来,十六岁中举,依旧是大明朝最年轻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又中得二甲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一举跨入政坛。隆庆元年(1567年)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称他“救世宰相”。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说“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史上唯一的政治家”。史学家黄仁宇称他“智慧的象征”。美学家朱东润称他“一个受时代陶熔同时又陶熔时代的人物”。他生前的死对头,明思想家李贽称赞他“宰相之杰”。近代以来,很多作家都写了张居正传记和相关书籍。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但触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特权和利益,所谓“即达官显贵,亦不能少贷”。他的

反腐败措施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但他仍然坚持秉公执法,非议的人愈急,他执行得愈力,自我表白说只能“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也是言听计从,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帝国接班人,张居正用心良苦。严师出高徒,而过于严厉可能就会出反效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这个人影响深远,也许因为严厉的张老师,导致后来万历的报复行动。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

张诚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一名探子,丘则是当年张居正厌而不升的旧臣。张诚等查抄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儿子的所有家财,共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张诚等看到张家的全部财产不及明嘉靖时宰相严嵩家产的二十分之一,于是对张氏家属严加拷讯,逼迫招认分散寄存银钱200万两。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诬,以至株连亲友,荆川骚动。张敬修不堪严刑追逼,痛写血书鸣冤,然后自缢身死。三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死。张氏子孙家属饿死及自杀者数十人。张居正的母亲年逾八旬,惶惧哭泣,求死不得。事情的发生,离张居正去世只有一年又十个月。

张居正的历史评价很有意思,一方面,他被评价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另一方面作为优秀的政客,他的独断专行、表里不一让他在道德评价上也受到颇多非议。

陈泽正说:“张居正有天使与恶魔两面。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张居正一生算是无愧于心,不辜负自己出众的才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毕竟人无完人,张居正可能做官行,但做人不行。没有处理好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最终被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张居正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担任万历首辅的十年,彼时,他无疑是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物。在这期间体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而其政治远见早在万历当政之前,其与徐阶、高拱两任首辅的斗争就有所体现。

1572年,47岁的张居正,名正言顺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

张居正的改革,简单说就是政治上实行考成法,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明代原来也有考核的制度,但是大部分流于形式化或被官员们用于争权,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每一个事项每一份文件都进行备案核查,结果一式三份,一本六部留,一本给六科,一本给内阁。最后六科稽查六部,六部稽查地方,内阁稽查六科,整个朝廷的行政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张居正另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是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把百姓所应承担的税种,还有各种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统一税制,实行货币化征收,这自是唐代杨炎两税法后中国税务史上革命性的变革,是税赋制度上的里程碑,从长远的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改革是隋唐革新、唐宋变革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他死前不久,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量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

《剑桥中国史》这样评价张居正:他没有靠镇压行动,能够和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不久而为人所知的那种声名赫赫的施政相比。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延续了明王朝半个世纪的气脉。

至于,后世对其生活腐化,贪恋钱财的职责,也许并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民间就有传闻说张居正与李太后关系暧昧,扯不清理还乱。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到底有没有奸情呢。张居正在当时是有名的美男子,在明朝的审美观念中他是很帅的。当时的李太后和张居正年龄相近,所以就有了传言。)。但,并不能影响张居正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查抄张家所获,据刑部当时所列的清单,共计为:黄金2400两、白银17700两、金器3710两、金首饰900两、银器5200两、银首饰1000余两,另有玉带16条等等。这与万历和朝臣原先的估计相差甚远。

张家的这些财产,后来被运送到了北京,并没有什么值得注目的珍品。据估算,若是把张家的总资产折合成白银,大约只有严嵩的十分之二;而与冯保相比,还不到其十分之一。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善于权谋,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可能还有经济和生活作风问题。所以,与其说是张居正犯了错,不如说是大家对万历皇帝的恨铁不成钢,徒之过,师之过!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朝就真的亡于万历了……

张居正不是超人,他出生于一个湖北荆州一个平凡的家庭,有“神童”之誉,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进入内阁,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正是这个真实的这个俗人,在权力、地位、财富尽在掌握的情况下,却将刀口对准了他的同僚、盟友和朋友,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特权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朝廷,以及远离庙堂的黎庶百姓。

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面对现实,他有过彷徨挣扎,有过贪婪污点,但是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去想做事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不易。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参考文献:勇谈,世上已无张居正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