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风韵 ——埙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内容提要: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吹奏乐器之一,又名“陶埙”。它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本文作者通过介绍埙的历史由来,种类,音色以及近些年来它的应用,使读者对埙有近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古代乐器 吹奏乐器 埙 音色 发明 改革   埙,是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世本》认为暴辛公作埙。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这种认为埙乐器为个人首创的观点,尽管在早期年代历代相传,但总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据。按科学的观点,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狩猎辅助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就是这样产生了最早形态的埙。远古的埙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按音孔(简称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陶埙,只有一个吹孔,没有音孔;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其形略如橄榄,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新石器时代陶埙,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山西万泉县(现属万荣县)荆村出土,1.为管形,无音孔 2.呈椭圆形,有一音孔 3.呈球形,有两个音孔,能吹出三个音。夏代彩陶埙,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共出土二十余件,九件保存完好。这些埙的外形均呈扁平圆鱼状,埙体多饰以网纹或条纹彩绘,鱼嘴为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可吹出fa音。早商遗址埙,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有三个音孔,椭圆形。商代骨制埙,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出土,埙体前后刻兽面纹,制作精美,呈橄榄形,有五个音孔。清代埙,现为故宫馆藏,平底卵形,彩漆绘龙,有六音孔。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等多种,式样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一、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二、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三、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变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对埙做了大胆的改革,把由原来只一个音孔发音,可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成了用12个音孔演奏出清音的复杂乐器。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努力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乐队剧场I:埙》,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90年代为埙写的一部作品。他运用了埙独奏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近些年来,一些音乐家们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埙来演奏,《华陀与曹操》、《张衡》等影视作品中也有埙的声音,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沉睡多年的乐器又重获新生。1983年,赵良山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哀郢》,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特殊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轰动国内乐团。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动人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响,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   近年来,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85年由天津音乐学院的陆金山教授又发明出了十二孔埙及鸳鸯埙。同时创作出了大量埙曲《独乐寺怀古》,《小月儿高》《思春》等。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废都>>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了埙,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同样也在1993年,笛箫制作大师张荣华在埙的研究与制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技术,改进工艺,优选材料,进行科学配方,制出的埙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准等方面,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型工艺埙吹奏省力,外观精美,有皇家之大气,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准确的12平均律,且灵敏度高,在乐队中演奏可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1997年,张维良出了第一张埙的CD专辑《问天》,首次运用张荣华的低音大埙表现音乐,由此,埙的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   “埙,表面上看很普通,但它放射出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透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所以埙的未来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埙还在讲述它未来的故事……   来自于泥土 又高于泥土   埙 有着淳厚而易碎的禀性   它以平缓幽怨的腔调   抒发着民间的疾苦   最早把埙从土地里打捞出来的   那双手   早已化成了沉默的泥土   只是他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埙 永远都是有心人的制造   生活中 它期待知音   不盈一握的音乐啊   就从那几只不起眼的小孔里流淌   一路铺陈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并见证所有的离散悲欢 风雨冷暖   埙在不动声色里怀念故人   如今横穿七千年历史   埙 依旧保持着泥土那朴素的身段   并日夜赶制着文明的心声   把一个古中国的风韵   送向 更远的远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