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你妹歌曲1969年10月22日清晨,北京的天空有点雾霾,此时邓林望着自己父亲邓小平、母亲卓林陷入了沉思。
哥哥瘫痪在床,两个弟弟妹妹,天各一方,有在陕北的,有在河北的,自己不久之后又要回到河北。
这个家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圆。
突然,一句话打断邓林的思绪,只见65岁的邓小平对着一位70岁的老太太夏伯根说:
“妈,您上飞机小心点,注意安全。
要不妈您就别跟着我们去江西,那里苦,您留着在北京我会安排人照顾您的。”
邓林把目光拉回到这位老太太身上,飞机临时搭架简陋舷梯一步三摇晃,老太太因为出身旧社会被裹了小脚。只见她费劲往上攀爬着,再加上年岁太大,每走一步都是一种折磨。
可是,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阻止这位70岁的老人,只想自己再快一点,不要给自己儿子邓小平拖后腿。
邓林看了一幕虽然心疼,但是同时在燃烧起一股希望。
是呀,只要有这个老奶奶在,我们家庭总有一天会团圆的。
老式伊尔-14型军用飞机带着邓林对未来的期望,带着邓小平、卓琳以及这位70岁的老奶奶,划破天空,冲向我国江西。
邓小平为什么称呼这位只大自己5岁的老太太为妈?
老人在去江西的飞机上又发什么事情?
老式伊尔-14型因为是军用飞机的缘故空间不是特别大,只放了唯一一张钢丝床,虽然有点硬,但还是可以勉强躺下了休息。
邓小平夫妻把这个床铺,留给这个70岁的老人。
邓小平的妻子卓琳患有高血压,并且伴随着晕机,坐飞机也是非常难受,老人家要把这床铺让给卓琳。
可是卓琳说了:
“妈,您跟我们过来本来就是受了无辜之灾,只是怕我们在江西过的不好,特意前来帮忙,我感激不尽。再说了我还年轻没事,妈您就放心的休息吧。”
听完这番话,老太太也不好推辞,就躺在钢丝床睡了起来。
而邓小平跟卓琳就坐在飞机临时的折叠桌上。
几个小时,飞机降落南昌向塘机场。
三人一下飞机,江西这边接机的人已经在等待。
来接邓小平的是程惠远,他连忙上前握住邓小平的手说:
“邓小平同志,你们辛苦了,毛主席特别安排我在此等候,江西人民欢迎您。”
邓小平听着程惠远的话唏嘘不已,好久没有听人叫自己同志了。
不过,邓小平马上给程惠远介绍:“这位是母亲姓夏,这位是我妻子卓琳。”
程惠远对于邓小平的妻子卓琳那自然是知道,而对于这个只大邓小平5岁的母亲有点好奇。
不过,等小平一行人是过来江西“劳动”不方便过分亲密,程惠远便点了点头,示意问好。
卓琳跟老太太也点头回应。
在程惠远的引导下,邓小平一家三口来到江西第一招待所。
到达江西新家“将军楼”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吃完饭后,大家收拾了一下房间,感到很累,便马上睡去。
到了江西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尽管第一天晚上有工作人员的帮助,但是守卫人员最大的责任是“看护”邓小平,而不是做饭。
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已经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在家里只能做一下轻松的活,如洗碗,擦桌子,折叠床铺之类。
于是,做饭这个工作就落到70岁老人夏伯根手里。
夏伯根老人做了一辈子饭菜,属于家庭厨房的“总包工头”,酸甜苦辣咸,样样都在行。
并且,夏伯根老人之所以跟着过来,就是为了帮助邓小平这两口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这个母亲只比儿子大五岁。
在江西的条件很苦,但是丝毫没有改变三位老人的苦中作乐。
邓小平白天在农机厂工作,晚上就回家读书。
妻子卓琳赶忙忙给家里人缝制衣服,现在已经10月接近深秋,离冬天也不远了。
夏伯根老人则还一门手艺,白天开煤球炉给一家三口做饭,晚上要封煤球炉保持不能熄火。
这个可不简单,煤球炉开大了没有材料,开小了容易熄灭了。
同时,她还要观察天晴下雨,哪天要煤球炉,哪天不烧煤球炉,掐着家庭费用过日子。
在江西他们三个的生活只有20元,这20元邓小平要抽烟。每天中午还要还一杯酒,这是邓小平唯一的嗜好。
夏伯根老人就发动全家自己种菜来补贴生活费。
她知道邓小平四川人喜欢吃豆瓣酱,没钱买,夏伯根老人就自己做;
想吃肉就自己养鸡,熬鸡汤给一家三口补充营养;想喝酒就自己酿造。
邓小平有时候也会闲下来帮助种菜,卓琳身体太差搬着小凳子看着,夏伯根就负责做菜。
锄锄草、浇浇水、施施肥、捉捉虫,这是三位老人最开心的时刻。
邓小平望着夏伯根这位一直为自己忙前忙后,仅仅大自己五岁的妈妈,想起来寻找自己的过程,不仅陷入了回忆。
那是1950年春,邓小平受中央指派来到西南地区主要负责军事、政治、经济、民族等工作,再加上刚刚解放不久,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
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在人民小学当校长,学生都是解放军战士的子弟兵,还有一些是干部子弟。
部队的子女通常都比较有血性不好管教,更何况这群都是几岁甚至十多岁孩子,讲道理未必听得进去。
简单点来说,卓琳也是比较忙。
就在此时,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带着夏伯根老人,找到邓小平工作所在地西南军区司令部。
司令部的警卫员有点懵,一个老人开口是邓小平的舅舅,一个老人开口是邓小平的母亲。是邓小平舅舅还好说,是邓小平的母亲就不对了。
警卫员虽然不太了解邓小平的家庭情况,可是他知道,邓小平的亲生母亲淡氏在1926年就去世了。心里寻思着,这两个不是骗子吧。
警卫员把这事上报了,并且看着两位老人一路风尘仆仆,就先带这两位老人去招待所就餐。
淡以兴跟夏伯根老人用餐完毕,左等右等不见邓小平的踪影,一直到下午结束快要天黑了。
这时,淡以兴心里犯嘀咕,难道是邓小平官大了,不认娘家的亲戚,摆起谱来了。
一想到这里,心里就有些不舒服。
而夏伯根老人就有点不自在,自己虽不是邓小平的亲生母亲,还没有见过一次面,自己这次千里迢迢过来,不会让邓小平觉得自己来巴结他的吧。
就在两位老人胡思乱想的时候,邓小平出现了,他来赔礼道歉了。
此前,淡以兴跟夏伯根老人的事情有人反应到他那里去。崔来儒劝邓小平早点去接见家里的老人,陪陪不失礼。
邓小平看着手头的工作对崔来儒说:
“工作期间,我能为了个人私事放弃公家的事吗?私事可以等,公事能等吗?
让两位老人先等等,我忙完就去。”
这一忙就到了晚上,邓小平还没来得及吃饭,马上去了招待所。
一见邓小平的到来,淡以兴就重重的哼了一声:给老舅摆起谱了,这是多大的官呀,要不要给司令员道谢了。
邓小平见此状苦笑了一声,也没有说什么,叫了一声舅舅。
毕竟血脉相连邓小平的这声舅舅,融化淡以兴的怨气。
随即,淡以兴指着夏伯根老人说:
“这是你后妈,你妈妈去世后,父亲也接着去世,家里留下的弟弟妹妹全靠她,没有她你老家的弟弟妹妹都饿死了。”
夏伯根听完淡以兴这番话有点不好意思:
“哪里有淡大哥说的这么好,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事,我这次就想来看看你,看完就走。”
邓小平感动的落下泪水,他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没少见过孤儿寡母的生活,特别是在这个战争年代,个人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何况拖家带口。
邓小平拉着夏伯根的手说:“夏妈妈,来了就不要走,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以后我们给你养老。”
一句“夏妈妈”让夏伯根泪如雨下,自己多年的辛苦值了。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邓小平又看向自己的舅舅淡以兴:“舅舅家里的情况还好吗?”
淡以兴似乎想起了什么难以启齿的事,长叹了一声...
事情要从在18世纪说起,邓氏家族出了一个名人叫邓时敏,在乾隆时期做了翰林、大理寺正卿。
1774年告老还乡不久便去世,邓氏家族为了纪念这位老人立了一个牌坊,并且给村里取名牌坊村。
不过在1904年8月22日,一个小生命降临使得这个村子更加远近闻名,其家中门前还写着: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这个降临的小生命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后面参加革命才改名邓小平。
他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母亲淡氏氏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家里人为了传宗接代,给年仅13岁邓绍昌娶了第一任妻子张氏。可惜的没过两年张氏就去世,也没能留下一儿半女。
后经人介绍,大邓绍昌两岁的淡氏嫁给了邓绍昌,也就是邓小平的亲生母亲。
淡家是广安县望溪乡的一支旺族家里有钱,淡氏也是秀外慧中。
邓绍昌年少时读过不少书,还曾经担任过民国团练局长,但是为人正直不愿意鱼肉百姓,这个民国团练局长就被撤职,甚至有一段时间还要去重庆躲避灾难。
所有的家庭重担就压在淡氏,尽管家庭条件不好,淡氏也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
有一次淡氏回娘家,在离开的时候想带点肉回去给孩子补补身体,遭到娘家人的拒绝,淡氏也不恼怒。
从这之后无论如何都要养猪,自给自足。
若干年以后,淡氏的父母亲去世,淡氏的弟弟淡以兴兄弟四个人,加上妻子先后染上毒品,家产几乎败光。
这也是邓小平问起淡以兴自己家中,淡以兴难以启齿的原因。
不过,好在淡以兴后来戒掉了。
邓绍昌在重庆躲避时间,结识了一些朋友,知道有海外留洋这回事,于是想起把家中长子邓小平也送到海外去。
这一去给邓小平打开了新天地,同时也给邓小平留下无尽的的遗憾。
这年,邓小平正好15岁,淡氏得知邓小平要出国外留洋简直是要了老母亲的性命,整日以泪洗面。
她对着邓小平说:“你年纪这么小,我怎么放心呀?”
可是淡氏也知道雄鹰展翅高飞,不能断了邓小平学业,家中凑足300元学费送邓小平去了法国了。
邓小平在法国读书因为成绩优秀,又辗转到苏联莫斯科大学报到。
那年正是1926年,也是那年,邓小平收到家中传来的噩耗---母亲病逝了。
邓小平本来想着回来奔丧,父亲邓绍昌叮嘱邓小平在莫斯科好好学习,以报答对母亲的恩情。
生活还要继续,淡氏去世后,邓绍昌又经人介绍娶了萧氏,可是萧氏在生下邓先清之后也去世。
正可谓无巧不成书,邓绍昌的第四任妻子夏伯根,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那是1928年夏天,洪水滚滚,大浪滔天,时任广安县团练局长的邓绍昌来到江边考察。突然,他发现讲里面还有一支船没有上岸,正准备着急呼喊人员救援。
一道身影,站在船上撑着竹竿,三下五除二就划到岸边。
正当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一股巨浪席卷一根房梁砸向了这艘小船。
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道身影再次出手,竹竿一挑似乎有千斤之力,房梁就顺着江心而去,危机再次解除。
这位姑娘不是别人正是夏伯根。
邓绍昌都看傻眼了,有属下半开玩笑:
“邓局长看上这位姑娘了,要不要我们这些兄弟给局长做媒人呀,顺便讨几杯酒。”
谁知这句玩笑话,一语成谶,不久之后他俩正式结为夫妻。
夏伯根从小跟着当船工的父亲在江边讨生活,父亲负责掌舵,母亲负责摇桨,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还过得去。
等到合适的年龄夏伯根就嫁了人,生了一个女儿,可惜丈夫是一个短命人,不久之后去世,留下夏伯根跟女儿相依为命。
邓绍昌大夏伯根18岁,夏伯根也不嫌弃,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这样走到一块。并且夏伯根带过来的女儿后来改名“邓先芙”。
此时,邓绍昌家中除了长女邓先烈已出嫁,长子邓小平在外读书。还有邓先修、邓先治、邓先清、邓先蓉、邓先群、邓先芙,大大小小六个孩子。
衣食住行,上学读书,成家立业,夏伯根都一手操办。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36年家中第三个儿子闹出要出去闯天下,邓绍昌急了。
此前长子邓小平已经出国在外,二子邓先修已经参加革命,这第三个儿子又离家出走。
三子在前面跑,邓绍昌再后面追。
本来邓绍昌身体不好有便血的病,追寻的途中病情家加重,还没有过50大寿就驾鹤西去。
这让原本困窘的家庭雪上加霜,可是夏伯根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改嫁、不辜负,硬是把这几个子女养大成人。
这也难怪淡以兴会说:“如果没有夏伯根,邓小平家中的弟弟妹妹都会饿死。”
夏伯根的不仅对很家庭负责,而且还很勇敢。
1948年8月,开始进入解放战争,为了能够尽快全国解放摆脱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川东临时工委发动了华蓥山武装大起义。
起义失败后,国民党特务大肆逮捕我军,有一个伤员名叫龙田焕的战士昏迷在夏伯根家门口。
当时有一个罪名“通共的罪人”,夏伯根顾不得这么多,请医生治疗伤员。
有人举报夏伯根家里藏有“共匪”,都被夏伯根巧妙的化解。
为了能够让龙田焕更好的恢复身体,她把家中的几只下蛋的母鸡都给伤员熬汤了。
游击队打战需要枪支,又怕被国民党搜查出来。夏伯根出主意,把枪支都藏在草捆子中挑着瞒过了看守的国民党,护送游击队过渠江,上华蓥山继续打游击。
临走之时龙田焕泪流满面地说:
“邓妈,宰相肚里能撑船,你的肚里能装天。”
1973年2月,邓小平、卓琳、夏伯根离开长达三年的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邓小平被委任国家副总理。
夏伯根也跟着来到北京,继续照顾邓小平一家人。
根据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后来的回忆:
“夏奶奶(夏伯根)是爷爷的续弦,只比父亲大五岁。
父亲对夏奶奶很尊敬,后来我们家有了四代同堂,都叫夏奶奶“老祖”,父亲也跟着我们一起叫老祖。”
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去世,此时的夏伯根已经是98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症。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了,还可以正常吃饭。
邓小平去世当天,夏伯根老人似乎感应到了什么,不吃饭,不喝水,就在那里静静的躺着。
邓小平的妻子卓琳来劝老人:
“夏妈妈您忘记了,小平说过我们三个谁都不能少,如今小平去了,您不能丢下我呀。”
在卓琳的劝解下,夏伯根老人开始吃饭,直到2001年春,101岁的老人与世长辞。
正所谓:有幸的父子是知己,不幸的父子是甲乙。
邓小平与继母夏伯根,超脱了不熟悉的甲乙关系,成了一生的知己。
找你妹纯音乐mp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