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思念永不疲惫手机铃声歌曲转眼间,2019年已经临近尾声。回顾今年,我们平均每天发布5条推送,截至目前共发布了1700余篇原创文章,累计阅读达到3000万+。在当下我们能有拥有超过120万订阅者,这是好多人都没能想到的事。
在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微信阅读大潮中,我们仍推崇深度阅读,不迎合潮流,希望看到文章的你,能拥有独立判断力。基于这些坚持,我们并不把订阅数量或者阅读量看得太重,我们做的其实是把那些认同书评周刊的人们逐渐聚集,然后以网状形式慢步扩散。我们不可能让骚动的人群沉静,但我们却可以给那些追求沉静的人群一个栖息之地。
2019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震惊、喜悦、难过、惋惜的消息都向我们涌来,引来一波又一波人们的热议。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深入我们脑海中的事件却少之又少。记忆好像无凭无据,过去了就沉默,时间一长便被忘记。
但是有些人与事,不该被我们遗忘。所以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时刻,我们整理了2019年或许最受关注的十余篇文章,与你一起回顾这一年的大事。当我们回顾这些内容时,其实也是在回顾这一年人们的心绪与思考集中于何处,让这些成为时代记忆的片段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伴随着这些时代记忆,我们每个人也在对这一年进行生活再总结。
不知你,对今年发生的种种,还有多少印象?
? 2019,我们一起走过 ?
2019年,令世界心碎的有几场大火。
4月15日下午,法国象征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屋顶的三分之二被破坏,全球网民同步转播这场人文灾难,有大量现场目击者纷纷下跪唱赞美诗为之祈祷……而在中文的互联网上,掀起了从巴黎圣母院大火到圆明园大火的联想与比较。
8月盛夏,亚马孙雨林发生火灾。同时,社交网络也开始流传森林大火中触目惊心的图片与影像,但我们考证发现,热传的诸多图片影素材皆为拼贴挪用。警醒雨林火灾,我们需要的不止是一场影响哀悼。
1 亚马逊雨林火灾的真假影像
发布时间:8月23日(“亚马孙雨林要烧没了”?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场真假掺杂的影像哀悼)
由于亚马逊雨林火灾,巴西继巴西国家博物馆2018年9月2日大火之后再度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有关此次雨林着火的照片层出不穷,然而其中网络传播的热门图片,很多都与亚马孙大火没有一点关系。 对“亚马孙雨林要烧没了”的网络集体声讨,成了一场真假掺杂的影像哀悼与环保动员。
它是互联网自发的集体仪式,通过情绪来连结虚拟空间的彼此。然而这样的仪式,真的有助于我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吗?舆论的监督与倒逼,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只是在舆论的形成当中,辨析真假、习得常识、不被情绪裹挟,仍然是必要的自我提醒。
2 圆明园vs.圣母院
发布时间:4月17日(圆明园vs圣母院:与其在键盘上宣泄,不如了解背后历史)
巴黎时间4月15日下午,法国象征性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屋顶的三分之二已被破坏,全球网民同步转播这场人文灾难,有大量现场目击者纷纷下跪唱赞美诗为之祈祷……根据法国多家媒体报道,火灾可能是巴黎圣母院顶楼的电线短路引起的,此前巴黎圣母院正在进行修复工作。有外媒估计,此次火灾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至少需要10年,而期间损失将超过177亿元。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发生后,在中文世界的互联网上,不少同胞都联想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段历史。而这也造成了我们面对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时,感受上巨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我们不想简单地指责、站队或反驳,在激烈的情绪背后,再次去了解这一段历史,重新去思考当下的事件,我们才有可能看清表象背后,为何我们仍需要一种属于人类的更大的共情。
*
透过微观,我们如何看历史?2019年,我们也把目光投向了许多历史类选题。有别于宏大的叙事,我们偏重于历史中的具体事件与平凡人物 。
五四运动百年 ,我们在报纸与公号刊发的专题与人物报道,都着眼于这样的视角:重新发掘历史现场中真实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走近历史的另一种典型方式,是借由热点事件,回望那一幕相关的历史场景。
3 五四运动100年
发布时间:5月4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觉醒的时代)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大篇幅,它能够召唤出每个国人心中热情的共鸣。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在奏响的主题曲中登台出场的那些人物。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傅斯年、罗家伦、匡互生、许德珩、瞿秋白……仅仅提到这些名字,就让人感到时代风潮力量,在激荡耳鼓。他们理所当然在舞台上占据着主角的位置。但还有一些名字,他们被埋在历史的角落里。杨晦、庐隐、陶孟和、张静庐……这些参与者虽然没有站在舞台的高处,但推动时代潮流向前涌动的正是他们,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因这股风潮而改变。
因此,这场运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用放大镜细细观察,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品味。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陆续推出了十八位“五四”人物故事,无论他是发起者、参与者、支持者、旁观者,还是反对者,“五四”都以历史之名,将他们的个人命运编织进了国家的命运之中。
4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历史
发布时间:7月24日(《长安十二时辰》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真实历史相距多远?)
自从《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后,不少网友跟随剧集梦回大唐。剧集中设定的时间并不长,却道尽了大唐的繁华与危机。然而历史中的唐朝与电视剧多少有些出入。这篇推送,重点就放在聚焦《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真实的历史与大唐谋杀案。
*
每年10月,对于文化媒体来说,都是个一年一度的“大日子”。诺奖的报道我们年年都做,但今年难能可贵之处 ,是我们握有两位诺奖得主的独家专访。两篇深度专访让我们得以窥见,两位作家背后的创作观念与文学观念。
而诺奖的颁发,也总是伴随着文学有无标准,谁来制定标准的争议。
5 2019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10月11日(专访彼得·汉德克:我是一个最好的专业的业余作家)
10月10日晚7时
(瑞典当地时间10日下午1时)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 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被授予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他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颁奖词称托卡尔丘克“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叙述想象力,把横跨界限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
6 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到底如何?
发布时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该被取消了吗?)
诺奖颁发后,我们也推出了诺奖评论文章《诺贝尔文学奖,该被取消了吗?》,集中探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问题。
而与很多态度不同,文章认为,在当下,把一个世界瞩目的文学奖项,颁给“政治不正确”式的作家彼得·汉德克,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而诺奖也通过此举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与主流话语的格格不入,实际上捍卫了真正的文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的价值,仍无可替代。
*
2019年的娱乐圈,照旧熙熙攘攘。
崔雪莉的离开,成了重击在我们心上的一块大石,人设与反人设,完美与不完美,都比不上一条鲜活生命的哪怕万分之一重要。吴秀波的出轨风波、朗郎与妻子吉娜的甜蜜互动.....在这些看似娱乐的事件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吃瓜群众”。
7 崔雪莉,不完美偶像之死
发布时间:10月15日(崔雪莉,不完美偶像之死)
2019年10月14日下午,作为韩国偶像的崔雪莉选择了自杀诀别。她的死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而作为完美偶像要求的标准,也被公众热议。
一个完美偶像会过着怎样的一生?在镜头前展现最完美的笑容,时刻节制饮食控制身形,忍受长枪短炮式的镜头侵蚀自己所有的生活,面对争议圆滑应对维持人设不要忤逆大众。崔雪莉做到了前三个要求却没做到最后一点,因此被称为不完美的偶像,备受大众的指摘。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又是谁在为“不完美”判刑?
8 以“正室”身份为尊贵,在当今是否仍合理?
发布时间:1月22日(吴秀波事件与背后的“大房教”思维)
去年吴秀波的出轨风波在今年又有进展。曝与吴秀波婚外情7年的陈昱霖被吴秀波指控敲诈勒索,而陈昱霖父母称这一切都是吴秀波的圈套。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扑朔迷离。
而在谴责与“渣男”谈恋爱需冒坐牢风险的声音之中,有这样一种意见渐成规模:小三该打,伤害正室,不值得同情。“小三原罪论”也引发了激烈讨论。“小三原罪论”因编剧六六的发声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讨论,而六六所持的观点也让网友给予了她新的称号:“大房教教主”。所谓“大房教”也被戏称“大奶教”。
我们想探讨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何还有女性以“正室”为尊?
9 女星成为妻子后
发布时间:6月15日(郎朗妻子和林志玲们的婚姻,为何会遭到舆论的滔滔敌意?)
郎朗的新婚妻子吉娜·爱丽丝,刚刚走入大众视线,德韩混血的身份便遭到诽谤
(德国生父被诽谤为继父)
;置身镁光灯下全副武装久矣的林志玲,宣布嫁给日本艺人akira没多久,上有郭台铭放话“请林志玲回台湾生孩子”,下有网友批判“在大陆赚了那么多钱,最后竟然嫁给日本人”,更有财经媒体发文,将她的婚讯形容为“一场失败的ipo”。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近百年前的新娘——民国才女林徽因——在近期又成为了热门话题。
无论是涉世未深的钢琴女郎,久经沙场的女明星,还是在时光深处缄默的女性历史人物,被造谣、诋毁、干涉,似是悬在她们头上永恒的剑,随时毫无防备地爆发。当代优秀女性层出不穷,然而被造谣、诋毁、干涉,似是悬在她们头上永恒的剑,随时毫无防备地爆发。究竟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女性,在成为妻子之后,会无人在意她们的成就,并遭受到舆论的滔滔敌意?
*
女性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019年,我们持续发声的女性议题,聚焦在家暴与“强奸文化”。打破沉默,比我们想象中更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持续的关注与讨论,正是对发声者声援的一种重要方式。
10 女性发声,让家庭暴力揭露在阳光下
发布时间:11月27日(女性打破沉默,平均要经历35次家庭暴力)
11月25日,是“世界消除对妇女暴力日”
(International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就在这一天,美妆博主宇芽发布了遭受家暴的视频,直指前男友的家暴行为。几乎同一时间,著名演员蒋劲夫也再爆家暴,当热搜再次登顶,吃瓜网友惊叹自己莫不是穿越了?
宇芽视频带来的冲击余温未过,蒋劲夫又为这场家暴讨论添了一把新火。蒋劲夫的女友忍受了两个月的家暴,宇芽在曝光前忍受了5次家暴,而在其他地区,这个数字会不断增长。
有人在家暴面前长期保持沉默,忍耐达几十年之久。据相关数据,中国女性在报警之前,平均要经历35次家庭暴力。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到底为什么能如此顽固地钉住女性?
11“强奸文化”和强奸案件频发有什么关联?
发布时间:7月31日(“强奸文化”越显著,强奸案件越频发?)
当下的我们处于“强奸文化”的大背景下,而这个文化是由相关的案件报道中,媒体及公众如何去讨论这起案件,如何去对待双方的证据所反映的。
指责受害者、暗示受害人同意、质疑受害人的可信度,这些错误,很多自媒体报道几乎都犯了个遍。我们也有着相同的疑虑,互联网传播是否也在助长“强奸”的发生?
*
每年一度的阅读盛典与阅读推荐书目,这已经是书评周刊的传统与经典“节目”。今年的书单,你看了多少?有没有被成功种草?
12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发布时间:12月14日(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0本入围书单)
2019 年已临近尾声。每年年末,新京报都会遴选一年里值得注意的阅读文本。人是时间的产物,也是阅读的产物。当然,并非所有的好书都能留下记忆或引指方向,但总有些书能给予我们生活的勇气。
我们从今年的出版物中选出100本年度推荐入围书单,涵盖文学、艺术、历史、思想、社科、经济、儿童、教育、生活、新知、再版11个类别。此外,今年额外增加了20本热门书籍推荐,组成120本入围推荐书单。这一本本书,一页页承载精神与智慧的载体,或许就是枝叶之外、地表之下的盘根错节,它们沉静而孤单,召唤我们的关注与欣赏。而你,亦将在此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
2019年,在传统的文字报道之外,我们还开辟了音频与视频探索。
音频节目《反向流行》每期邀请2-3位嘉宾,针对热点文化事件畅聊,其中有观点的碰撞,也有趣闻轶事的佐料。如果你想在文字之外 ,遇见一位有声音的书评君,那就不要错过《反向流行》。
13 文科博士太难了,我为什么还要读?
发布时间:9月20日(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图片来源于图书@《念书,还是工作?》
文科博士的生活并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却是个笑中带泪的流量话题。
文科博士丧吗?没你想象得那么糟。怎样读博读得爽?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好。对于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的学术共同体很重要。而流水化论文生产与知识分子的地位激变,则影响着文科博士的自我认知。
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正陆续公布。念书,还是工作?困扰着很多文科生。本期反向流行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傅正、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杨宸,聊聊有志于读理论、做研究的人如何才能过得好。
*
《罗东时间》则是一档视频文化评论节目,由书评编辑部的“颜值担当”罗东小哥哥担任主持。他的主持风格严肃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又透着学识,如果你想在5分钟之内迅速了解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或事件,首选就是它。
14 手机全年静音,消失的铃声,还会回来吗?
发布时间:12月19日(手机全年“静音”:消失的来电铃声,还会回来吗?)
不知从哪天起,我们关掉了手机铃声,将其设为“静音”,从此接听电话靠运气。而即便靠运气,看到来电提示的一刹那也可能“受到惊吓”。
如果在一个静悄悄的早晨或夜晚,你身心疲惫,手机铃声突然响了,会不会比闹铃让你更烦躁不安?闹钟有预期,来电铃声则防不胜防。
那些年,我们纠结于选哪首歌作为铃声,来电话了,音乐响起,可能还要听完一句歌词再按下接听按钮,如今那已成为个人历史、群体记忆。我们迷上了静音。
*
2019年,我们的内容生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更多了音频与视频,还有诸多线上线下的文化沙龙。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密切的沟通原地 ,也为了便于大家回看、回听音视频,我们还建成了书评周刊公众号的小程序。欢迎随时来我们的小程序玩耍哦。
15 小程序上线啦
2019年,你关注了哪些“大事”?新的一年里,你希望读到哪些类型的文章?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内容整合自2019年“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号内容。
整合丨走走、杨雅冰
编辑丨杨司奇
有没有一种思念永不疲惫手机铃声